汪曾祺曾在一篇文章里谈老北京街头的字,读后有不胜唏嘘之感。想想现在北京街头拥挤着的汉字,真不知说什么好。当然,能丑得那样“训练有素”,也算一绝!
来维尔茨堡一个多月,“眼识”清净了许多。这边街头的招牌也不见得优雅多少,现代性的粗糙印迹,哪儿都有。但人家还有分寸:至少招牌上的字不至于大到碍眼的程度。
在这里生活,语言是个问题。临行前,有朋友给我拿了本《汉德小辞典》。我嫌沉,没带。几年前在柏林住过个把月,没觉得有这个必要。但几周过下来,发现还真有点儿不成。我有学生在这里读书,能帮我不少忙,但总不好意思给儿子买个酸奶都麻烦人家吧。不得已,上周让他给我找了一本《精选汉德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拿着在超市里乱转,总算粗识牛羊,大快。不过这词典实在选得太“精”。周六去买沐浴液,在里面怎么也找不到“沐浴”二字,连相关的字眼儿都没有。离得较近的词也就算“沐猴而冠”了。再查“洗”,“洗”什么的都有,甚至有“洗心革面”,就是没有“洗澡”。这本《辞典》的编者定是嵇中散、王荆公的流裔,痛恨洗澡。而且小时候成语背得太多。在几个货架前转了半天,从瓶子的形状看,这里的东西似与洗澡有关。这时全球化的优势尽显——我找酸奶就绝不会跑这儿来找。终于在一个瓶子上看到“shower cream”的字样,亲切如母语。
德国人会讲英语的,远没我想象的那样多。而且,对英语有意识的排斥也很明显:连银行的通知和电话公司的合同上,都没有相应的英文。语言作为文化的边界,是有待持守的。维尔茨堡有一处沃尔玛,是这里唯一一家提供免费购物袋的超市,但下周就要关门了。美国人的那套,在这里不大行得通。
离开北京前,有朋友发短信,向我推荐《巴别塔》。我买了张碟带来。前段儿抽空儿看了一遍。电影还好。构思别致。布拉德·皮特敛尽星光的表演,也属难得。更重要的是,其中确有值得深味的东西。
交流与勾通的障碍,大多源自现实的物质和权力关系。身处异域,更有切肤的感受。其实,真正的“巴别塔”在语言之外。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