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医改就是美、英、德的混合模式吗 ?
昨日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中国医改的方案,虽还没有最后搞定,但笔者以为,采用美、英、德三国医疗方案的混合模式是不可取。
首先我们来分析“英国”模式。报道中说:“英国”模式就是指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 NHS),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免费获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服务体系是双向转诊体系;医疗经费80%以上来自政府的税收,其余来自私人医疗保险。
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很不错的,按照这个方法,我们国家人人都能看上病了,多好的方案啊。其实不然,这种方法在英国可以实行,但到中国就不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们吸取这种做法,势必造成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基层的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是最差的。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是免费的医疗机构,这些医务人员的工资就是由国家来承担。而国家又能给他们多少工资呢?他们的身份是什么类别的,是全额拨款还是部份拨款?如果是国家全权负担,他们的工资肯定不会高的,那么技术好的医生是不会来的,只有那些技术差的医生才愿意留在基层工作。他们就象过去的“赤脚医生”只能打打疮疤吧,这样的技术,群众能去看病吗?就是免费,以后也没有多少人去的。因为他们小病也是看不好的。
二是基层的药不好。因为是免费,又是政府管理,基层的药肯定是要经过招标统一采购的,政府为了降低成本,肯定把药价压得很低,对商人来说利润就很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商人会怎样做生意呢?要么在包装上做文章,减少每瓶的药量来降低成本;要么从市场回收过期的药,以旧当新,也能降低成本,尽管这是违法的,但也会有商人去做的;也许还有一些不法商人还会造假药来卖给基层医院而达到赚钱的目的。药不好能治病吗?
三是县级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目前我们很多县的财政是“吃饭财政”,只能发点国家规定的工资的,如果全员免费看病,这部分钱从那里来?靠县财政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是中央转移支付,这钱到了基层也是层层分流,也会所剩无几的。如果是由省市县共同来分担,那最后还是由县财政来补上(因为禽流感的补贴费就是这样处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想,县官不如现管,下面的领导难道不听上级领导的话了吗?不想当官的领导除外。
如今的中国,领导说的话都是正确的,都是命令、指示、精神,都要下面的干部群众好好的学习贯彻执行。你说这样基层的医药费投入会够吗?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美国和德国的模式。报道上说:“英国、德国、美国三国医疗模式的特点,就是全民免费医疗、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之间的区别”。可见,美国和德国的模式就是全民进入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这是为国人看大病时提供的保障方案。
说起医疗保险,我们现在看病的模式(被专家认为是失败的模式)就是医疗保险模式。如今这个模式我们大家是知道的,这个方法本身没有不好,只是这样的方法如果实行,国家政府还要承担一部份的费用。现在运行的这个方法是有单位的人才能进入医疗保险,农村的和其他的人,比如民工等是没有的。如果变成要全民进入医疗保险,我们国家那么多的人,国家能负担得了吗?因为前面免费的医疗也是由国家承担的。所以这个方案在美国能行,在我国可能就行不通了。
那德国的商业保险呢?可行吗?这是与保险公司打交道。保险公司是什么单位?他可是个以营业为目的的赚钱单位,收钱积极,你叫他出多少医药费给病人,他情愿吗?当你拿钱时,这里面就会很复杂,什么要等级证明、专家意见、单位意见、然后公司审核等等,不让病人家属跑断腿可能拿不到钱。然而,看病是救人如救火的事,是非常紧急的,那能这样折腾呢。 最后必然的结果是纠纷不断,上访不断,病人与医院、保险公司的关系紧张。
也许有人会不同意我的说法,但我说的是实情,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专家是不了解的,理论上,书本里也是找不到的。所以美国的医疗保险方案,本身是很好的,但到了我们中国就会造成现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什么呢?原因不在方案,而在于我们国家还太穷。现在我们国家人人都想尽快的赚钱。所以表现在就医方面,就是医药费层层加码,人民群众看不起病的局面。
其次,我们要从我国的基层实际出发,制订出“有中国特色”的医改方案。制订方案需要我们的专家,领导到基层来深入细致的调研,要到农村,工厂,单位,农民工中和他们多谈谈,多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
如今,我们一些专家,领导,到了县就说到了基层。谁不知,基层里还有基层。他们来了也只是听听领导的汇报,这样能得到实情吗?就是到了最基层的乡镇;也只是听乡镇领导的汇报,不看实情,不进百姓家门,不和他们交谈,这样怎么能写出适合实情的报告,怎么能为中央领导的决策服务呢?如果不深入调研,就是方案出台了,运行几年又不行,又要废除,这样我们的国家能承受得起吗?我们的人民能折腾得起吗?
因此有良知的、实干的专家、领导是不会坐在家里,在书本上找找,再看看外国的做法,拼拼凑凑变成我们的方案。他们一定会发挥创造力,发扬不怕苦不累的精神,一定会走进普通百姓的家门,深入细致的了解,然后制订出适合我们中国实际的医改方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
龚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