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忆教授“穷”,那是因为没与“国际接轨”造成的
今天在博客里,笔者读了常建豪和杨文生两位博客写的文章,知道了阿忆教授的“穷”。尽管在他们的文章里没有提到阿忆教授“穷”的原因,但我想阿忆教授的“穷”应该是有原因的。
据笔者所知,如今在我们中国,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与国际的交流是最多的。那能与我们这些平民博客一样,住在百万人口的小城里,成天看不到几个外国人,更不要说和与国际交流了,又怎能知道人家外国人的收入是多少,生活的标准又是怎么样的?更不用说思想,见识了,肯定都是落后于阿忆教授的。
马克思说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今的阿忆教授可是北大名校的教授,那可是经常和外国人接触的。他现在的思想可是高深莫测了,古人说:“近珠者赤,近墨者黑”。与外国人接触多了,如今的阿忆,无论从思想还是从见识方面看,可能都与“国际接轨”了,那能再与平民博客的思想和见识相提并论呢?
也许阿忆教授认为,他现在的工资与国际上的教授相比还是差得很远的,充其量一个月也只有600多美元吧,人家外国肯定不止这个数的,与他们相比能不“穷”吗?这样看来,阿忆教授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收入,向网民们道一声“苦”,叫一声“穷”,也没什么的。我想,他这样叫一声“穷”,无非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也想希望引起更多的专家响应的,然后,他们在报刊上经过一翻讨论、分析和叫喊后,最后提出一个方案————北大教授的工资要与“国际接轨”。这样说来,阿忆的工资收入怎么能与国内的其他教授和民工的收入相比较呢?因为,阿忆是个北大的教授,他只能与国际上的教授相比较的。
当然,现在北大教授的工资还没有与“国际接轨”,阿忆教授太穷了,不出去挣点“外快”补贴生活,怎么行呢?一个月那么多的费用,这点工资怎么用得过来呢?所以阿忆教授出去“挣外快”也是在北大还没有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可以理解的。
唉,可悲的中国啊,连北大的教授阿忆先生还在叫“穷”,我们为什么不早点与“国际接轨”啊,只要与国际接上轨,阿忆先生的工资增加了,有钱付费用了,再也不要受“穷”了,心里也平衡了,就不会在网上叫了。
龚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