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水平前进的脚步没有跟上人们对文凭的需求速度,才让我们对继续教育的形式产生疑问。然而,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用人单位、政府,对文凭过度的追崇,本质上暴露出的是我们在贪大求多过程中的不自信心理——
【中国压力报告】之三
文凭的马拉松陷阱
◎文 杨剑
与其说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在努力提高知识水平,不如说是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小心被套入了一场文凭的追赶赛。
父母、老师曾对孩子们说:好好努力吧,考上大学就好了!可当大家气喘吁吁地从高考中挤进大学使时,我们赫然发现:大学生“遍地都是”,本科文凭早已失去了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难道,又继续考研?考哪里?考什么?
还在你犹豫的当口,硕士毕业生就业低开低走,与本科生“争抢饭碗”的消息又不断传来。伴随着近年研究生扩招的一路高歌猛进,那个像本科文凭一样曾经吸引过无数人的硕士文凭,似乎也开始变得廉价,也正在褪去光环。
社会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猜测,那些明明已经预算好的教育投资,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仿佛突然改变了形状。你开始怀疑,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参与这场“文凭的马拉松赛”?
多年之前,当中专文凭还炙手可热的时候。当时,有不少人便放弃了上高中的念头,正而八经地念中专,毕业后要么成了一名技术骨干,要么当了一名人民教师。但说着说着高中文凭就兴盛起来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比中专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又没过几年,“普高”就严严实实地把“职高”压了下去。因为念普通高中,意味将有更多的机会升上大学。虽然,那时侯的本科文凭(当时更流行的说法叫“大学文凭”)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大学,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工作、未来、理想、幸福……总之,似乎什么都可以预期了。
那时学生们考上的大学更多的应该称做大专,大专生在人才市场上俏了些时日。后来,大概是在本世纪末,情况开始改变。人们逐渐感觉大专文凭开始受到冷遇,同时也突然发现大学本科已经是并不像以前那么难考。这时候,人们开始熟悉一个词:扩招。
扩招彻底改写了大多数学生对念大学可望不可及的无奈,中学的升学率也是一年比一年节节攀高。于是大学校园里,人群也突然开始涌动。随即在同些时候,本科毕业生们在求职场上开始感觉拥挤、竞争,本科文凭逐渐在人才市场遭遇寒冬。
学生们变得困惑,焦躁,务实,或者功利。其中有不小的一群人,因为看到本科文凭的贬值而把希望寄托于考研。很大程度上说,“研究生扩招”既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解救本科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出口。很多人开始涌向了这个出口。
但是,当数量过于庞大的就业人群同时聚集在出口时,就成了新的瓶颈。本科毕业生就是这样。
因为在文凭消费道路上走得太过于盲从,一些人不停地追赶,赶上了文凭,却发现又没有赶上趟。一些人为了逃避现实的就业压力而选择了考研,但是从来仔细思量过考上研有没有再遇上就业寒冬的可能。值得反思的正是这部分人,他们,往往并不是出于一种对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渴望,而是出于一种对现实的恐惧和逃避,而选择继续留在校园。
在中专、高中、大专和本科不同等级的文凭更迭中,文凭悄然贬值了。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对贬值的考量角度还包括社会对文凭的一种不信任趋势的抬头。文凭终究不能等同于能力,所以那些拥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甚至非大学生,往往比刚出社会的学生更具有说服力。
在才能与文凭、现在与未来之间做出扬抑褒贬并不是我们追求个人价值体现的初衷。事实是这样,我们的教育水平前进的脚步没有跟上人们对文凭的需求速度,才让我们对继续教育的形式产生疑问。然而,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用人单位、政府,对文凭过度的追崇,本质上暴露出的是我们在贪大求多过程中的不自信心理。
社会就业、工作竞争氛围的进一步凸显,需要人们不断进行“教育投资”。但投资即意味着风险,有风险,就必须要有理智的评估,有理智的评估才有正确的对策。如果出于一种盲从而非理智地投资,投资回收的预期也将变得扑朔迷离。究竟需不需要读研?什么时候读研?怎样廓清适合自己的读研的教育投资途径?类似的问题是一个作为“教育投资者”身份的大学生应该问及的方方面面。而这些问题的回答,以及自己对人生职业规划上的抉择,需要的是一种战略性的眼光。
所有的数据、论证,都不是以反对文凭为目的,但我们必须遵守教育投资的理智和实用;所有的辩论、争议,都在于希望引起相关人们的警醒:认清形式,把握现在,前瞻未来!
如果是因为逃避、盲目或从流而加入考研读博的马拉松赛,那么只能说明这不过是一场并不明智的投资行为,文凭崇拜的陷阱就在你未知觉的前方,等你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