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三国演义》第一章开头这样写到: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历史的变迁就是合合分分的历程,中国烟草也历经工商合分历程。1986年,以玉溪卷烟厂为标志的中国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合并一起,成立“三合一”,即玉溪卷烟厂、玉溪烟草专卖局、玉溪市烟草公司合而为一。经过十多年的“三合一”运作,于2003年,以安徽中烟工业公司成立为标志的“工商分离”正式拉开序幕。从此,中国烟草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烟草工商之间的“合与分”,都在中国烟草都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中国烟草发展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回顾历史,熟悉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作为烟草人,这是应具备的基本常识。
“三合一”的历史回顾与意义
一、“三合一”的体制形成背景与成立
在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玉溪卷烟厂决策者高瞻远瞩地进行战略性调整,于1980年3月引进英国莫林公司制造的MK95卷烟机,为此拉开了玉溪卷烟厂的发展新征程。玉溪卷烟厂年生产从1980年的34万箱到1984的53万箱,工业厂值由1982年的2.1亿元增加到1984年的3.8亿元,劳动生产率也由1980年的10万元/人年,增加到1984年的14万元/人年。而且,玉溪卷烟厂发展势头迅猛,前景良好。然而,卷烟产品是通过烤烟作为主原料。烤烟是农业产品,就受制于农业生产,主要体现在:一是烟叶生产受气候变化很大,风险因素很高,质量难以控制,使得卷烟产品质量稳定性受到影响;二是粮、烟之争。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种粮食和种烟,二者如何选择,直接影响到各自产量。多栽烟自然就要少种粮,反之亦然。
面对玉溪卷烟厂高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果不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就会制约玉溪卷烟厂发展的瓶颈所在。
烟草企业发展,不仅需要好的设备,还必须有充足的高品质原料作后盾,当时玉溪卷烟厂决策者是这么认为的。
一个企业发展历程,就是不断突破瓶颈的过程。没有瓶颈,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企业没有发展,或者发展太慢。在改革开放初期,机会稍纵即逝,任何发展机会都会能够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对于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而言,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没有问题。当问题会出现,都能努力逐一解决。
(一)玉溪地区特点
玉溪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对于生产烟叶,是上帝特别恩惠的宝地。
1953年,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全国烤烟工作会议上,经到会的国内外专家评比,云南玉溪选送的烤烟超过100分满分,得到108分的最高分,夺得了全国烤烟“冠军”殊荣。玉溪、江川被誉为“云烟之乡”。至此,就有了“云烟之乡在玉溪”的美誉。
(二)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矛盾
1、产业结构矛盾
玉溪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12亩,人均水田不足0.7亩。十分有限的耕地资源担负着粮食与烤烟生产的双重担子,粮烟争地矛盾十分突出。而且由于分散经营,没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烟叶质量不高,生产优质卷烟所需的上等烟叶仅占烟叶总产量的10%左右。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玉溪卷烟厂发展的需要。
2、经济结构矛盾
在1986年以前,玉溪地区“两烟”生产经营是分块分割的。烟叶种植;烤烟收购、调拨和卷烟销售;卷烟生产都有各自负责的主体。烟叶种植是烟农本身;烤烟收购、调拨和卷烟销售是烟草公司负责;卷烟生产自然是卷烟厂负责。然而,各自分块负责,自然形成各自的利益群体和利益分割。特别是在生产条件有限,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矛盾必然会产生。尤其是利益转嫁,最终都是体现在生产环节上。烤烟质量将决定最后产品的质量。
(三)对策
不管是产业结构矛盾,还是经济结构矛盾,最后都是体现在体制性矛盾。玉溪卷烟厂领导者认为: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一定得改,哪怕牵涉到工厂以外的关系。
这在当时是具备相当超前和胆量的做法。经过文革之后,尤其经过一场“莫须有”的批斗,让相当一部份人变得谨慎行事,具体表现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管就不管。可玉溪卷烟厂领导者却不仅要管自己工厂的事,还要管工厂以外的事。
正是这种“多管闲事”,突破常规思维,才能有新的突破。
一般而言,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都是去找问题的症结,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然而,玉溪卷烟厂决策者用系统思维方式,理顺烤烟发展内部关系,通过有效调动人、财、物、科技等生产要素,挖掘玉溪地区烤烟发展潜力等问题,并提出具有超时代意义的“以工养农,以烟养烟,扶持农民种烤烟”的经营策略。
1、建立烤烟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极大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也为玉溪卷烟厂实施“以工养农,以烟养烟,扶持农民种烤烟”的经营策略奠定体制性基础。为了能够通过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向农业投入资金、技术、物资,进行规范管理和有效投入,提高烤烟的质量和产量,就需要通过以建立烤烟基地的方式统一管理、统一实施。
2、成立“三合一”体制
1986年10月9日,经上级部门批准同意玉溪地区烟草专卖局、玉溪烟草分公司、玉溪卷烟厂“三合一”体制,接受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和玉溪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三块牌子”和“一套领导班子”。褚时健任玉溪卷烟厂厂长、玉溪烟草分公司经理、玉溪地区烟草专卖局局长。
二、“三合一”历史意义
1、一次重大的体制改革
“三合一”体制的创立,是玉溪卷烟厂经营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突破传统体制的制约,改变了部门分割的僵化管理体制,从组织上把产、供、销有机地联接起来。规划统一制订,工作统一安排,生活待遇同等对待。
2、为“第一车间建立在烟田”奠定基础
由于新体制的建立,玉溪卷烟厂把“第一车间”建在田间的构想成为事实,从而使卷烟生产的系列化管理成为可能。实施“以工养农,以烟养烟,扶持农民种烤烟”的经营策略奠定体制性基础。
3、实现从规模效益到经营效益的转变
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使企业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原料和产品生产,根据国际卷烟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预先进行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工作做好必要的技术储备。用一套机构来统一对原料生产、工业加工、产品销售的经营管理,减少了管理机构和不必要的扯皮推诿,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企业内部,突出质量管理这一主线,围绕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管理目标,将企业物的管理,人的管理、资金的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等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使玉烟企业顺利实现从规模效益到经营效益的转变。
4、“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创立,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玉烟企业“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创立,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教授徐昶评价说:“玉烟道路反映了毛主席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如果中国有几十个、几百个玉烟,那不仅对轻纺工业品种、质量发展,而且对农业改造速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如果再上升一步,原料深加工部门(例如石化)与原料生产部门(如石油)在企业层次或行业层次上建立如玉烟这样的横向结合关系,很可能会改善目前的基础上不去、拖后腿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初,田纪云副总理在听取全国水利会议情况汇报时,也充分肯定了玉溪卷烟厂“以工扶农”的作法,认为不仅是增产烤烟、提高烤烟质量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件大好事。
1996年8月15日,《工人日报》在题为《玉烟是中国民族工业一面旗帜》文章中报道:“玉烟的发展道路为我国国有企业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积累了经验”,玉烟“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业现代化的一面旗帜”。
直至现在,经济学家对“公司+农户”的模式还加以评价和推广。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其著作《误区》(东方出版社,2006,第197页)这本书最后的内容提到:“红塔集团通过县、乡等分支机构,利用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购买原料再转嫁给烟草农民,并进行生产流程监控的做法值得借鉴。”
5、效益明显
以“三合一”体制为依托,玉烟企业靠政策调动烟农积极性,靠投资改善烤烟生产条件,靠科技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保证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结构调整所需要的优质原料。使玉溪地区烤烟生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烤烟种植面积从1984年的23万亩增加到1994年的60多万亩,上等烟比例由1984年的11.92%提高到1988年的36.26%,1994年为37.67%;中上等烟比例由1984年的72%达到1994年的80%以上。烤烟生产总量的质量结构在新体制运转以来不断得到提高,保证了玉烟企业生产优质名牌烟的原料基础。
玉溪地区烤烟发展的突破和质量的提高,使玉溪地区卷烟工业获得了全国无可比拟的原料优势,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卷烟工业税利以年均34.8%速度递增,1992年实现税利49.9亿元,1993年税利上升到87亿元,1994年一跃为146亿元,实现税利增长190倍。到1995年,玉烟企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连续七年在全国180多家卷烟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并进入全国工业企业税利大户10强。
工商分离产生背景、成效和意义
一、工商分离的历史背景介绍
(一)、中国加入WTO
2001年11月10日,对于中国人而言,一场旷日持久地谈判,终于尘埃落定。抗日战争8年,可世贸谈判却也谈了15年。从1986年到2001年,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换了四任。经历过世贸谈判的老一辈领导,曾经感叹地说:“15年谈判,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
加入WTO,对于中国烟草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入世之后,进口烟叶关税将下降,烟草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受冲击最大的是那些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企业。烟草市场将进行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开放,按照WTO 有关规则的要求,地区封锁将受到遏制,企业间的协作逐步加强,这必然有利于促进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相互市场准入给烟草行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机遇,有利于我国“两烟”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根据WTO有关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的规定,我国产品在134个缔约方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长期的最惠国和非歧视性待遇,将大大改善我国烟草贸易的国际环境,必然有利于我国“两烟”的出口,为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机会。
但是,来自WTO冲击也是巨大的。按照WTO规则,几乎都是以企业是经济贸易主体而不受政府行政干预为前提的,行政干预要受到限制、约束,烟草专卖体制将受到威胁。长期以来,烟草专卖制度是我国烟草行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最重要依据,这就使得我国传统的烟草专卖制度面临挑战,如何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坚持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烟草行业及企业内部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部分将是面临的新课题。其次,外烟将挤占我国烟草国内市场份额。由于随着加入WTO,各种关税税率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取消,进口卷烟口岸拨交价格也将下降,同时,国外烟草巨头具有丰富和完善的市场运作经验,以及强势的品牌效应,中国烟草面临巨大挑战。
(二)、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力不容乐观
1、烟草行业利税在国民经济比重降低
从图表1可以看出, 1992年至1997年历年利税总额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但随后烟草行业利税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在逐年降低,直至2001年,降至7.6%(还包括利润)。如果扣除利润,再加上利润中的所得税,烟草行业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所占比例不足6%。国际通行做法是,当一个国家的烟草税收在其财政收入中占据不足3%时,国家就会采取放开政策,进行公平竞争。因此,烟草行业在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降低,严重威胁到未来中国烟草的发展和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力。
图1
2、产销波动大
但从生产销售来看,在“九五”期间,即1991年至1995年,卷烟生产销售均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西南边陲,红塔集团的“红塔山”品牌的迅速崛起,从而驱动整个行业的利税高速发展,其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中旬,随着国家政策相应出台,国民经济发展驱缓,使得烟草行业发展出现下滑走势。不少人就开始预测中国烟草产业将会出现衰退,很多烟草企业开始实施多元化。此时,烟草行业整体产销下滑,而且上升趋势缓慢。
图2
3、企业和品牌集中低,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到2003年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为123家,与1998年相比的185家减少了62家。但全国卷烟市场存在这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国的烟草市场尚未形成,卷烟工业企业由于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竞争不足和不正当竞争同时存在。同时,作为流通领域唯一的分销机构――烟草商业企业,客户对烟草公司满意度较低。据调查,主要原因是烟草公司对货源限制太多,客户不能购进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二是卷烟工业数量还是偏多,竞争力不强,品牌集中度低,尚未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有较大规模的全国性品牌。2003年初,仍有123家卷烟工业企业,散、乱、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全国卷烟仍有1049个牌号、3053个规格,其中一类卷烟产量仅占6.2%,而有163个牌号、466个规格,平均每个牌号年产仅1.2万箱。三是不少企业过分依赖烟草专卖政策保护,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压力,盲目、自大等现象普遍存在。同时,行业资产关系尚未理顺,在管理方式、组织构架、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存在着明显差距。
二、工商分离的成效
工商分离是中国烟草近年来一场具有实质意义的变革。正如红塔集团所编写的《红塔志》中提到:“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活力决定发展 ”,工商分离给予烟草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实质的突破。
1、有效促进了全国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初步形成
截至2006年底,烟草行业产销卷烟均突破4000万大箱,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销量前10名的品牌销量合计1269万箱,市场占有率超过30%。超过100万箱单品牌有8个,分别是白沙、红梅、红金龙、红河、黄果树、红旗渠、芙蓉、哈德门。
据统计,2006年在全国省级市场覆盖率达到100%的有16个品牌,分别是:白沙、红梅、红塔山、红河、玉溪等。省级市场覆盖率超过90%(小于100%)的共22个。其中,出现最大销区比重为10.9%的品牌――红梅,说明其品牌全国覆盖较为平均。(“最大销区(省)销售比重”指某品牌销量最大省份的销量占其全国总销量的比重)。
随着地市级公司成为商业主体,自然就受到较大关注。2006年,全国地市市场覆盖率超过95%有一个品牌――中华;超过90%(小于90%)的有5个品牌:云烟、玉溪、红梅、红塔山、红河。
这些,都为行业实施“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战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市场更加开放、有序
经过几年的“工商分离”改革,县级公司取消法人资格,地市级公司的经营主体地位得到确立,省级中烟工业公司变成经营实体,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烟草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平稳,而且形势喜人。尤其是市场开放程度和卷烟流通更加有序、规范。2006年,全国卷烟省际间交易(含联营加工量)达1569.7万箱,占国内卷烟销量近的40%,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各省卷烟市场开放度在不断提高,全国统一大市场在进一步形成,重点骨干企业和重点名优品牌销售范围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不断扩张。
3、卷烟品牌集中度不断提升,卷烟结构日趋合理
通过一些列的牌号整合、名牌培育,使卷烟品牌的集中度明显提高。2003年,全年生产卷烟牌号582个,比2001年全国卷烟牌号1049个减少了467个;2004年生产卷烟牌号494个,比上年减少了88个;2005年,卷烟生产牌号为325个,比减少了169个,前10个牌号生产集中度为26.4%,百牌号生产比重为84.7%,名优卷烟生产比重为39.5%,并有5个品牌超百万箱。2005年,共计有18个品牌产销量超过50万箱,累计1498.1万箱,占全行业卷烟总产量的38.57%,比2004年同期30.39%的水平高出8.2个百分点;2006年,卷烟生产牌号224个,比上年314个减少90个;“百牌号”卷烟集中度为89.4%,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前十个品牌集中度为31.9%,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有8个牌号卷烟产销量超过100万箱。
同时,卷烟结构不断提升,一类烟(原标准)从2003年的256万箱,提高到了2006年的408万箱,增幅高达59%(见附图3),为行业利税与行业保持同步增长提供保障。据国家局网站报道,2007年上年,烟草行业实现利税突破2000亿元,实现新的突破。(见图4)
产量(万箱)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一类 |
256 |
304 |
331 |
408 |
二类 |
407 |
522 |
586 |
692 |
三类 |
1296 |
1507 |
1630 |
1941 |
四类 |
1201 |
1151 |
1166 |
874 |
五类 |
416 |
260 |
170 |
127 |
2003年—2006年行业各类卷烟产量(原卷烟分类标准)图3
图4
三、工商分离的历史意义
1、烟草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往往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充分的社会多样性、自主的选择权、有保证的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原则。同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也同样具备这四个条件。如果企业都是一个样、没有自主权、机会不均等、不公正,对于企业发展将是灾难的,对于行业更是灾难的。为此,行业通过“工商分离”改革,为行业发展注入了体制保障,增强了活力。
2、改善了经营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和利益驱使,使得行业整体经营环境日益恶化,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全国统一的烟草市场尚未形成,客户对烟草公司的满意度低;卷烟工业企业由于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竞争不足和不正当竞争同时存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工商分离”基础上,深化商业公司改革,实施以地市级为经营主体的改革模式,加大考核力度,强化监督措施,大大促进了整体活力,有效了改善经营环境。
3、提升了企业和品牌竞争力
改革是为了发展,改革是为了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正是以“工商分离”的改革为契机,各卷烟工业企业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改革,树立品牌形象,有效促进了资源优化,完善企业管理,同时,通过联合重组,使得大品牌、大企业初步形成,提升了企业和品牌的竞争力。
4、为烟草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础
任何一次变革,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持续改进,不断调整中发展。正如成功挽救IBM公司的郭士纳反复强调:“如果企业高层没有决心拿出起码5年时间来进行改革,那么,机构性的重组很难成功。你必须让整个公司准备好为这样的计划拿出数年的时间,并且明白,难的不是在开始,而是在将变革推行下去,直至达到目的。”因此,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艰巨,需要共同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正是有了“工商分离”的改革成功,为烟草行业继续推进改革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