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非健康生存


 

警察的非健康生存

 

上篇:福建警察存在的心理问题

 

 2004年5月中旬,福建省警方对厦门、三明两市的245名民警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民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大部分表现为亚健康心理状态。

调查显示,福建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总体处于“正常水平”,但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疲劳、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理反应。另外,在不同警种、不同警龄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警察中上述情况亦有差异。

福建省公安厅就此形成的《警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解释说,在接受调查的民警中,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偏常倾向(包括亚健康心理状态、心理病态或疑似病态、合称有心理障碍或心理偏常)的至少占52。65%,其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9。6%。

依据测查的数据判断,男民警的偏常类型主要有10种,其中个案人数较多的类型依次为:癔症倾向11。42%,表现为依赖性强,天真、外露、幼稚,人际关系差,缺乏自知力;病态人格8。97%,表现为精神状态不好,生活放纵,纪律性差,反抗权威和传统习俗,攻击性强,家庭关系紧张,遇到困难就用酒精或药物发泄;抑郁倾向、躁狂倾向各占7。7%,前者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心,胆小,悲观抑郁,乃至悲观厌世,后者表现为轻浮、冲动、易怒,易盲目乐观;性度倒错(即女性化倾向)占6。3%。其他偏常类型依次为:躁郁倾向3。2%,病态内向2。7%、疑病倾向2。3%、精神衰弱1。4%和偏执倾向0。9%。

26-35岁间的青年男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复杂,从整体水平看,他们对传统社会的反抗心理较强,容易发生人际磨擦,家庭关系相对紧张;与中年民警相比,他们还显得精神衰弱倾向更重,焦虑水平相对较高;从个案分析,他们中还有较多人社交能力差,行为退缩,呈病态内向。

不同学历民警心理健康素质差异较大,大专以下学历的男民警的心理素质整体水平相对较差,更有许多说不清的不适应,情绪抑郁,还显得比较夸张做作等。

与其他综合专业民警相比,治安专业的男民警还显得轻躁狂倾向更重些,更容易冲动、发怒、噪动不安。其他综合专业的男民警,则显得防御戒备心理和不安全感突出,更会掩饰

自己。

 

中篇:超负荷运转的职业

 

前些年,晋江警界有位名叫李乃森的刑警,他为解救一名被拐儿童,“超负荷”奋战9天8夜,最后“累死”于岗位,时年27岁。死后,获省公安厅追认给他的“一等功臣”称号。李乃森生前的同事和他一样,为了工作可以“拼命”,他们为集体获得“殊荣”。

1999年8月3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命令,授予晋江市公安局刑警队“特别能战斗刑警队”荣誉称号。同年11月12日,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看望晋江刑警,高度称赞他们的“背包”精神,即“打起背包,带上日常生活用品,进驻案发现场,不分昼夜地展开紧张的侦查工作”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这面“旗帜”仍在飘扬,这种精神仍在鼓舞后人。

2004年8月3日上午,福建省公安厅在晋江市隆重举行纪念国务院命名晋江刑警“荣誉称号”五周年大会,省委副书记王三运、公安部部长助理张新枫、副省长陈芸参加纪念活动。此前,省委宣传部再次把晋江刑警列为先进典型向全省宣传推广,弘扬“背包”精神。

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提倡。然而,在极力倡导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时代,警察作为一种“压力密集型”的职业,在警察超强度付出的同时,如何为警察“减压”,正为社会关注。正如王三运在晋江的纪念会上所言:“在新形势下,要推出以警为本,加强保障,关爱民警等措施,不断为‘背包’精神注入时代内涵”。

 

           警察非特殊材料制成

 

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警务工作的特殊职能决定了其承载的心理负荷比一般社会成员更加突出。

福建刑警总队的一名高级警官毫不掩饰地对本刊记者说,公安部进行“侦(查)防(范)机制”改革后,绝大多数刑案都归给了刑警,现在都搞包案到组到人,案子破不了,就挂在你的头上。对刑警而言,除了案件还是案件,白天案件晚上案件。在很多刑警的脑袋瓜里,凶杀现场的情景,社会阴暗面的东西常常闪现,思维就拧紧的闹钟发条一样,有时真的会让人感觉崩溃。在福清市,就有刑警精神失常。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但在当地警界“很有名气的”资深警官对于刑警的职业压力感慨良多。他说:“警察并非由特殊材料制成,他们同常人一样,会有挫折感和心理障碍。”

福州市公安局防暴支队警员林仁就有些郁闷。这位面貌腼腆身体强壮的年轻人今年23岁,去年毕业于福建政法学院,报考公务员踏入警界,当一名防暴警察。

防暴警察的主要职责是处置突发事件,承担保卫任务,疏导集体上访等等。往往在疏导集体上访者之时,防暴警察一出现,上访者就有人破口辱骂他们是“走狗”,“爪牙“,有人趁机对他们挥拳踢腿。今年初,林仁在执行任务时,头部就被打过。

除了郁闷,同学朋友的调侃也让他不爽,甚至变得敏感。初入警界时,有同学这样侃他:“林仁啊,考上公务员了,好啊!当防暴警察?天天要去打架了?干嘛喜欢这种暴力职业?”曾有一税务的同学问他:“你的年终奖多少?500元!你怎么那么多啊?我才3万多呢!”林仁显然感到自己与同学产生了距离。

但与另外两名同时招为警察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林仁还是顽强地适应了警察的职业。

那两名“战友”,一位毕业于集美大学,入警后,发觉警察虽是公务员系列,但不能像普通公务员一样正常上下班,而工资待遇又与普通公务员没有两样,甚至更低,他就毫不犹豫地提出辞职,回到厦门进外企拿高薪去了。而另一位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才子”,因“高压”集训,常常凌晨一点醒来无法再睡,造成严重的精神衰弱。两人在警界过把瘾之后同时被辞退了。

福州市公安局人事训练处李清宝处长对他们两人的“退伍”甚表理解,这位团级干部转业到警界之后,虽有部队的“底子”,但同样感受到了警察的辛苦。

李清宝感受的辛苦让他想起周恩来的说的一段话。周在1949年10月5日的第一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说:“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国家安危你们担负了一半的责任,军队是备而不用的,你们是天天要用的。”周恩来说这话的意思,既肯定了公安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又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在和平年代,警察是一种比军人更危险的职业。

《人民警察法》有这样的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生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罚违法犯罪活动”。由此可知,警察的任务是相当广泛和繁重的,而现有警力和繁重的公安任务形成巨大的反差,警察只能超负荷的工作。

从有关资料看出,在我公务员中,警察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属于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员。全国平均每年因公死亡的警察有400多名,因公负伤的近万名。换言之,每小时都有警察在流血,每天都有警察因公牺牲。

我们对警察认识,往往见其“钢铁硬汉”的一面,而他们的郁闷甚至受挫的一面却常常被人忽略。

 

        压力来自四方面

 

福州市公安局防暴支队政治处主任林建华向本刊记者道出一个“公开秘密”,除非正规巡逻,很多时间很多警察都不愿穿警服。为什么?免得在社会上惹麻烦。比如说警察的家人受到什么伤害,你不出面还好,一出面,群众就说你警察干预以势压人。在当今执法环境还有待改善的时候,警察往往被推向执法力量的最前沿。

福建刑警总队的一名反黑警员告知本刊记者,现在县区一级的一线刑警都实行破案经费包干,而你所在辖区的发案数谁能包干?不仅如此,现在破案除了依靠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之外,更多的时候是“斗智”,每个案件都让你“陷”得很深。碰到“挂牌督办”的案件,压力就更大了。

除此之外,警察头上还有很多的“高压线”,八小时之外还有“八不准”,八小时之外还要有很多的工作任务。一些双职工家庭,警员出差,只好把小孩寄放在邻居朋友家里。前些年,福州市警方曾作一次问卷调查,有50。8%的警员表达了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内疚之情。

业内人士把警察的压力来源归结为四个方面,包括社会的、工作的、家庭的以及发展方面的等等。

专长研究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蔡蓉英是湖南省公安专科学校的副教授,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非常“理性地”分析了国内警察的“压力来源”。

1社会原因。蔡说:警察工作处于社会公众注意的中心,处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接触社会的阴暗面多,心理上所受的消极影响很大。而同时,他们手中握有国家依法赋予的一定的特权,受诱惑的机会较多,受腐蚀的可能性大。因此,警察的职责要求其必须有良好的自豪感、理智感,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顽强的毅力等心理品质,而警察的这些职业特点又决定了其必定面临着众多的诱惑,容易出现越轨行为,使警察常常处于高度警惕状态而导致警察心理压力。

2工作的压力。警察在实施“干预、禁止、取缔”的强制性工作时,他们会受到部分群众的误解、偏见甚至打击报复等不公正待遇。如执法严格常常引起社会上的某些非议;维护公共秩序常使警察站到民众的对立面;发生重大案件一时难以侦破,可能会遭到社会的责难等等。加之一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地失实报道,推波助澜,都将给警察的心理上带来压力。

在社会转型以及观念转变的特殊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尚不健全,警察的执法环境大打折扣,“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屡禁不止。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在执行法令、政令、警令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一些地方随意动用警力,指派警察参与大量非警务活动。

3家庭的压力。警察的工作是全天候的,经常加班加点,常遭父母、妻儿的埋怨和误解,导致家庭不和。许多“双警”家庭,“双警”都忙于公务,孩子成绩下降,夫妻聚少分多等等烦心问题。怪不得有人戏说,当警察,整个儿就是累,累完了工作累家里,累坏了身体还累心。

警察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高居各行之首,但收入却与其他公务员相差无几,这无疑会挫伤警察的工作积极性。警察的劳动价值没有被体现时,会使警察失去心理平衡,工作中也表现出消极态度,个别警察还有可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来弥补心理失衡和解决实际困难。

由于警察的超负荷工作,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

4发展的压力。发展也给警察“施压”。蔡蓉英认为警察承受的“发展压力”同样是一个现实问题。她说:“公安队伍中有些警察,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执法水平有限,加之身体素质不好以及各种职业病缠身,往往导致工作业绩不理想,觉得自己的晋职晋级无望,自感我不如人,产生挫折感,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如此恶性循环,心理承受越来越差,有的民警就会极端行事。”

 

从优待警不能是口号

 

福建省刑警总队的那位高级警官谈及警察“减压”问题,说出肺腑之言。他说:“重视并落实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心理疏导既要面向集体,也要针对个体,警察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

年轻的福州防暴警员林仁对此问题更是一语道破,堪称“经典”。他说:“现实的情况是,从严治警一本书,从优待警一句话。”

如何待警,如何为警察“减压”,国内一些省市也不再“纸上谈兵”而是进入“实际操作”。

比如广东省警方已联手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开发了一系列面向全省民警的心理服务项目。为此,他们还作出三条“重要规定”。

凡完成重大任务或活动、处于特殊状态下的民警,如在执法中受到重大刺激(如开枪击伤击毙人犯),以及发生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工作、生活重大变故后,必须接受心理咨询。

在公安机关招收警员、公安院校招生中逐步引入心理素质测试内容,以防止心理素质不适应的人员进入公安队伍。

在新警培训以及从警职业生涯阶段性定期培训中,要对民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在新警培训期、各种业务培训期或警衔晋升培训对民警进行心理测试。

事实上,警察处置突发事件后,48小时内接受心理专家的强制性支援服务,这在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很常见的,但在国内才刚刚开始。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警察部门在此方面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在录用警察时,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发达国家均将心理选拔作为首要的环节。经过二战以来的发展,其心理测查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为保障警察的心理健康,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在警察系统内部设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以协助警察调适心理,消除烦恼挫折及感情困扰,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如“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为减少因袭击事件对警察造成的心理压力,纽约市警察局下令全市5。5万名警察接受心理咨询。

香港警界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设立心理服务组,心理专家通过咨询和电话热线等方式,专门为警察及其家人排解心理障碍。香港《警察通例》还明确规定:凡是警员在执法公务中受到刺激,或受到压力的冲击,如开枪、或击伤、击毙人犯、或身处险境而未受伤害等等,都必须在事后咨询心理医生,以确认是否心理正常,并运用科学方法排解心中的焦虑和障碍。自设立心理服务组以来,香港警队中精神有异常仍持枪执行公务的警察被及时诊断出来,获得了及时援助,自杀率、事故率大幅度降低。

北大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钱冰怡教授倡导的观点说:“对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意味着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这种“人文精神”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时代在我国理应得到体现。

不久前,公安部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同志要切实把关心、爱护民警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尝试,逐步建立起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医疗制度,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年10月,公安部还开通了面向全国所有警察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此同时,“心理素质测试”被国家人事部写进《关于地方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实行省级统一招考的意见》之中。上海、浙江等地的一些公安院校也在运用“心理测试”选拔学生。

尽管如此,不少专家仍在呼吁,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全国性的警察心理健康支援体系,以确保警察的枪口不再指向守法的公民和他们自己。

警察需要英勇,更需快乐。正如福州那位腼腆警员所期待的,从优待警不再是一句口号。

 

下篇:非常态的警察

--访公安部警察心理健康专项课题负责人张振声

                     

公安工作是一种压力密集型的工作,这就意味着警察所遭受的压力比其他职业的人员要大得多。有的警察甚至会因工作任务艰巨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而产生自杀念头;有的警察因不能及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危机而采取过激行为,导致“激情犯罪”。

我国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已凸现,而“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全球瞩目的课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近半个世纪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大量事实后,把健康定为:“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该定义给“健康赋予了新内容,它要求人们不但要重视生理因素,也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健康的心理一般是指一种内心世界平衡稳定、人格健全、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及其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激烈的竞争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整个社会成员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

正视警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和素质,也体现出我们国家对警察的人文关怀。为此,记者联系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教研室主任、公安部警察心理健康专项课题负责人张振声教授,就此相关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有的警察不敢用枪

《南风窗》:记得去年底的时候,央视《新闻夜话》栏目采访了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的两位开枪击毙歹徒的警察。他们在开枪之后并没有接受强制性的心理调整,为什么心理学家认为像这样的警察应该接受心理调整?你当时是栏目嘉宾,请谈谈你的看法。

  张振声:应该说对于每一个警察而言,一旦他开枪了,那么对他都是一次心理上的打击。当一个人向他的同类开枪的时候,他注定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也许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强烈的刺激实际上是对他身心的一种破坏。据我所了解,在我们国家公安机关里面,有的民警不敢拿枪,或拿枪之后他就感到手哆嗦。

研究发现,多数警察在开枪以后都是属于不能进行自我调节的,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我们还是应该对那些开枪以后的警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和指导。

心理学家们认为,对于警察来说,不光是开枪,包括他出入凶杀现场,凶杀案这些非常让人害怕的场合之后,回来都应该接受心理调整。因为心理学家们有一个统计,警察仅仅在他成为警察的头三年里头,他耳闻目睹的这些社会阴暗面、丑恶面,就比社会上的普通人一生当中见到的还要多得多。

 

       “心理选拔”纳入入警考核

《南风窗》:警察学专家指出,警察职业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警察个体的身体、心理、家庭关系和工作的开展。高压力的工作性质,常引起警察自身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而长期处于生理心理应激状态的警察个体,比较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据统计,警察群体中有10。56%的个体存在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有2。11%的警察达到严重心理障碍程度。警察职业的这些特殊心理症状,正在影响警察能力的发挥,降低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和素质。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对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提高警察的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应该做或正在做或已经做了些什么工作?

张振声:目前,我国公安机关十分重视警察的心理素质与警察心理健康问题,注重从多个角度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公安部从1997年开始,就曾发布文件,要求有条件的省市在招收新的人民警察时应当把“心理选拔”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2001年又发布文件要求将“心理选拔”列入警察选拔之中。公安部领导同志也多次发表谈话,要求加强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公安系统内部出现的极端事件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各地公安机关也相当重视警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现在人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警察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公安管理模式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在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从根本上解决警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广大基层民警也强烈要求有关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我国公安系统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取得相当喜人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展了警察心理选拔工作。公安部从2000年开始对维和民事警察进行了心理选拔,对心理有障碍的人进行了淘汰,保证了赴国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民事警察高标准地完成任务,没有出现任何心理问题。我国四川省、吉林省等地在选拔警察时都使用了心理测试工具,保证了优秀人材进入公安系统,效果十分明显。其次,开展了警察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2000年深圳市公安局率先建立了警察心理服务热线和网站,帮助民警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002年广东省公安厅建立了面向全省民警的心理服务中心,开通心理服务热线与网站,进行心理服务与执导。四川省公安厅、北京市公安局、天津市公安局等也开展了此项工作。另外,还有许多省市正在积极筹建警察心理服务中心。最后,开展警察心理的研究工作。公安部从2003年开始设立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对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开展研究,主要想解决招收警察的心理标准问题、警察心理训练的标准问题以及如何开展警察心理服务问题。此外,广东省公安厅、四川省公安厅等也开展了警察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

 

       全球警界关注“心理危机”

《南风窗》:警察自身该如何调节心理危机,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

张振声:心理危机的调节是一个全世界警界都在关心的问题,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帮助警察。概括起来说,调节危机的方法主要有:增强必要的心理准备,从思想上作好迎接危机的准备,因为完成心理调节的关键是在意识上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有一个相对宽广的胸怀,包容或容忍某些对自己不利的事件的影响;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例如学习一些放松操,学会通过生理放松最终达到心理放松的目的,学习认知学习法,通过心理上的调节达到环节危机目的。每个警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危机调节方法。

《南风窗》: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健康状况是入警前一项很重要的考核内容。与此同时,为保障警察的心理健康,这些国家还在警察系统内部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香港警界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心理专家。即使如此,美国的警察因公死亡的人数相对较低,但警察自杀的人数仍居高不下,为什么?

张振声:美国警察自杀率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社会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据统计,美国每10万警察中有20几人自杀,其自杀率居各职业之首。

为什么在一个经济如此发达的社会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美国警察面临的压力普遍较高,工作时间过长、工作负担过重,使一些警察感到难以承受;警察经常面临死亡的威胁,对死亡会产生一种司空见惯的感觉;警察经常遭受来自新闻媒体的批评,感到自己费力不讨好;法庭审判否认了警察的工作成果,警察可能认为这是对其最大的打击;警察的职业以男性为主,而通常男性自杀的成功率特别高;警察配有致命的武器,一旦发生自杀行为就无法抢救;长期的无规律的生活使家庭关系紧张,导致家庭成员的不满意。

《南风窗》:保障警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已成为公安部门及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如何看待目前警察队伍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英年早逝”现象?

张振声:“英年早逝”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每当我看到相关的报道都会感到很难过,也许是职业的原因吧。分析我国警察英年早逝现象,我认为有如下一些原因应当予以考虑: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习惯性的看法,那就是警察就应当勇敢和无畏,这两个词甚至成了警察的代名词。而我们在警察的日常训练里也更多的注重警察的职业技能,忽略了警察可能会遇到穷凶极恶的歹徒这一问题,在技能训练里对自我保护意识的训练不够。有些训练甚至根本就没有。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意识是最重要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可以设想,一个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的警察在面对歹徒的时候是多么的危险。当然,自我保护意识也不仅仅是在面对歹徒的时候才能有,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应当学会及时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公安部出台的民警强制休假制度是一项非常好的措施,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单有制度是不够的,关键是我们的每一个民警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我们各级各类公安机关的人员都应当转变思想,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计算警察过早死亡对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公式,我看可以借鉴过来,这样可以使每一个人知道失去一名警察会带来多少不利的影响,这个公式的中心是通过计算经济损失来说明损失的严重程度。

《南风窗》:有研究者指出,警察的心理压力还来源于职业带来的孤独。如何理解警察职业的“孤独”?

张振声:对于职业孤独问题,我不是特别赞成这种提法。应当是职业倦怠导致了心理压力的出现。造成警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警察个人的因素,警察为自己设立了过高的目标,努力去工作以便达到目标,但是由于目标过高,对自己有过高的责任感,往往会遭受较多的挫折;其二是公安机关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职责不明确、缺少支持、缺少奖赏等。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从公安管理上下工夫,对于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太久的警察进行必要的轮换;制定一项工作措施,使每个警察知道自己的贡献;提供警察表达情绪的渠道,使累计的情绪能够释放出来;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等。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