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八闽行”效应


  

“院士八闽行”效应

 

2004年8月21日晚,21岁的“南航”学生胡铃心在人民大会堂从王兆国、陈至立手中接过了归属于他的奖牌和鲜花。

这项名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其亲属按小平的遗愿,把他生前的全部稿费142万元捐献出来,经中央批准,由团中央、全国青联等单位共同设立。今年评选首届,胡是获奖者之一。

胡铃心毕业于福州八中,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录取。现在他是南航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昂海松的“得意门生”。

稚气满脸的胡铃心是个经常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还在中学的时候,他就有多项发明获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奖项,这些发明多数与航空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乃彦院士夸奖胡是“小小飞机设计师”。

然而,促使胡铃心立志于航空事业的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飞豹”战机的设计者——闽籍院士陈一坚。胡陈两人的相识相知最后差不多到了“忘年交”的地步,机会和机遇均在陈一坚参加福建举办的“院士八闽行”活动期间。

2001年9月,陈一坚在福建电视台参加“院士与青少年对话”特别节目,对话中他欣喜地“对上了”具有航空天赋的胡铃心。电视台出来,一老一少就交上了朋友。此后,陈一坚对胡铃心的鼓励着实坚定了小胡航空领域。

福建省科协副主席陈震告知本刊记者,“胡铃心的成长与众多闽籍院士在闽传播科学思想紧密相关。而这种成果仅仅是福建省持续四年举办的‘院士八闽行’的其中一个方面。”

据陈震介绍,目前全国院士2000多人,其中闽籍院士119人,健在82人。人数  居江浙之后,排在第三。可多数闽籍院士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何开拓院士这种高端人才资源,福建高层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战略,并于2001年开始推出“院士八闽行”活动。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等十几个厅局和共同组成活动组委会,每年选定不同专题,“借”院士的智慧促福建发展。

中央委员、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台盛赞福建的做法是国内科技活动的“品牌”。他说:“院士专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开拓院士、专家的智慧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福建领导的高明之举。”

不过,这个“高明之举”有其发展背景。

 

院士从画廊走出

这条画廊还是在1996年1月王兆国任福建省长的时候,拨30万元专款兴建的。画廊树在福州市中心的五一广场东边的省科技馆周边,长105米,包括陈景润、卢嘉锡等在内的119位闽籍院士“榜上有名”。

1997年,贾庆林主政福建省时,再拨款装修,同时在科技馆里设立了“院士馆”,绿树底下的长长画廊名副其实地成了福州市的文化风景。

当年,陈震担当省科技馆馆长。兴建“画廊”的建议由他最早提出。他回忆说:“当时的初衷是立足于宣传教育的功能,受众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建好画廊之后,省里支持再拔专款,我们编辑出版了《院士故事》和《八闽院士风采》画册。院士们的感人故事的的确确教育和感染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那时,我们对院士资源的开发处于静态的层面。”

发挥院士这块“宝贵财富”的作用似乎成了福建历任政要的共同心愿,甚至是一脉相承。2001年,省委书记宋德福、省长卢展工在一次人才战略会议之后,两人商议发挥闽籍院士的作用要从静到动,从虚到实。要把画廊墙上的院士们“请出来”帮助福建。一周之后,省委书记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院士八闽行”问题,敲定“院士行”活动常年举办,财政拨款,省委组织部长任活动组委会主任,省人事厅、省科协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

 “院士行”从此开始,大批的闽籍院士也感受到了家乡的“情真意切”,他们把福建的事当成了“份内事”。

 

         闽籍院士居多的原因

在我国两院院士之中,为何会有大批的闽籍院士?

通常的说法有两种,一是与福建的文化积淀有关。二是福建自然环境独特,丘陵遍野,良田不足,“吃饭问题”由来已久。八闽弟子的出路要么念书,要么漂洋过海。

据史料记载,随着唐宋间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也在南移。中原文化移植南方,福建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之一,笃学之风各地盛行,尤以朱熹为代表。他在武夷山兴办兴贤书院、武夷精舍等学堂,“悉心受徒,流风深远”。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对记者说:“朱子理学曾代表中国文化的最高峰,统治中国七百余年。而这种传统学风从古至今流传八闽。明清时候,福建人考进士中状元形成风气。”

与此同时,那些漂洋过海的闽籍华侨在当地致富发达之后,为家乡捐资办学蔚然成风,尤以陈嘉庚最为突出。据《陈嘉庚办学记》一书序言中说,陈一生对教育事业所捐献的钱,如果当时买了黄金 ,估计相当于现在的1亿美元左右。

在陈的带动和影响下,其他如胡文虎、李光前等华侨巨子,捐资办学的金额也都是以千万计。福建华侨所办学校门类齐全,数量众多。陈嘉庚倾资办学,硕果累累。厦门大学创办70年来,毕业数万人,培养出包括物理学家谢希德、经济学家许涤新、化学家卢嘉锡、数学家陈景润、遗传学家方宗熙、水生物学家伍献文等在内的很有影响力的专业人才。

包含着这些历史和人文的因素,加之福建人念书以“刻苦、艰韧、认真、善学”而著称。从古至今,福建人才辈出。福建省著名语文教师、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告知记者:“文革前,福建的高考成绩全国有名。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福建考生的成绩仍然非常优秀,每年的录取率名列全国前茅。”

在此背景下闽籍院士的数量之多,似乎是理顺成章。然而,就现有的闽籍院士而言,其成才过程却可粗分两种:一是出身大家,一是寒门苦读。

譬如说,福州市城门镇的四名院士,包括数学家陈景润,航空工程专家梁守槃,汽车工程专家郭孔辉,核医学家王世真等就是当地“大家”子弟。

陈景润家族中有国民党海军司令陈绍坤,末代皇帝溥仪的国师爷陈宝琛。王世真的祖父是清末的最后一个状元,王母是林则徐的孙女。梁守槃的祖父梁章炬在清朝官居二品。郭孔辉家族中的郭鹤年则是当今亚洲糖王、世界香格里拉的掌门人。

这些院士的家族成员中不少人博通古今,良好的家庭教育,使这些“大家”弟子求学上进,最终脱颖成才。

相反,核技术专家林俊德院士的求学之路却充满着艰辛。林家家境贫寒,当他考上浙江大学之后,为省路费,他就从福州走路至上饶,再乘火车到杭州。大学四年完全靠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学业。毕业之后,他在大西北呆了几十年,为中国的核技术发展贡献力量。在闽籍院士中,类似林俊德这种成才者也为数不少。

大批的闽籍院士在效力于国家的同时,福建方面也期盼得到他们的帮助,期待这些高端人才资源能为福建服务。

 

水仙花传情院士

 

在与闽籍院士的联系沟通之中,福建方面为此付出的“公关成本”少得惊人,但效果极佳。

从2001年开始,每逢春节,他们送给这些院士的新年礼物是水仙花一盒、芦柑一箱。全年寄送《福建日报》、《福建通讯》、《福建科技报》及《科学与文化》各一份。每逢院士生日,寄上一份生日贺卡,送上一束礼仪鲜花,略表寸心。

正可谓礼轻情意重。一束鲜花、几粒水仙花拉近了院士与家乡的距离,增进了院士们对福建的关心和牵挂。

2002年的年二十七,北京中关村中科院专家楼附近的一栋旧式楼房。福建省科协“院士办”沙中然抱着水仙花和一本精致的院士画册叩响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的家门。

陈告知,自从家乡给他送水仙花之后,每当春节来临,总有同事上门“讨要”水仙花,他也“乐于奉献”“有福共享”。言谈中,陈宜瑜对“八闽院士行”活动赞赏有加,并交代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以观察员的身份“留心”“院士行”情况。

次年,陈宜瑜调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他表示愿为福建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助一臂之力。今年,经他的推动,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正式作为“院士八闽行”组委会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福建的活动。

福建方面还有一个“保留节目”用于 笼络”院士感情,那就是每年召开全国“两会”的时候,福建的政要们必然要在北京开一场“闽籍院士恳谈会”,借此机会慰问和看望在京工作的闽籍院士,虚心听取他们对福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3月2日下午,有85位在京院士、专家出席“恳谈会”。省委代书记、省长卢展工的讲话充满抒情。他说:“总是乡亲最有情。院士、专家参与福建发展的决策,福建的明天就会更加阳光灿烂。”院士们为情所动,气氛热烈,纷纷为家乡发展谋划良策。

福建相关部门与院士的情感交流,当然不局限于节日的问候。省科协设立的“院士办”就是专为院士常设的“服务单位”。院士回闽,有专车接送。既使院士的一些私事家事,他们也乐于和“院士办”或其他部门的同志沟通或者交办,院士们把这些朋友视为自家人。

省科协“院士办”沙中然就是与院士真诚交往,并让院士信得过的人。林俊德院士是他非常要好的朋友。去年,林家老母病危,林俊德就打电话给沙中然,要他帮找医生。林母去世,沙中然又替他为母送葬。

沙中然在这些闽藉院士中颇有人缘。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陈霖院士是受周光召夸奖的一位科学家,主攻非常前沿的“认知科学”。在与沙中然交往之后,一日,他特地请沙参观他的实验室,并把一顶装有十几万个探头的软皮帽戴在沙的头上,让他探测大脑“认识自己”。

三四年时间“串门”于七十多位全国各地的闽籍院士中间,沙中然成了福建科协的“名片”。当然,除他之外,院士们与福建各个层面的交往也甚为顺畅。正因如此,水仙花方可传情。福建方面既注重亲情交流,又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做法,顺其自然地激发了院士们为福建家乡贡献智慧热情,参与“八闽院士行”便是集中体现。

 

“院士行”效应

 

参加“院士行”之后,复旦大学教授陈建民三年到福建23次,最后“嫁”回老家明溪县,挂职副县长,主抓复旦大学与明溪县合作种植红豆杉提取紫杉醇(抗癌物质)的产业发展。

从此,明溪与复旦结下良缘。今年2月,县政府与复旦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合同。明溪县为复旦大学提供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和500万元前期考察调研经费,分10年到位;复旦大学帮助明溪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每年提供2-3个上亿元的大项目供明溪开发,并在明溪设立产学研基地。共同组建生态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技术中心,选派专家协助企业技改,培训领导干部,为明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偿服务。现在,红豆杉提取紫杉醇项目已成为县校合作的“示范工程”。该项目已被列入福建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同时还完成了一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中国发明专利。

“院士行”的效应不仅仅在明溪显现。在福州,投资2.5亿元的福州软件园在去年获得了“院士行”的“阳光雨露”。清华大学教授张钹院士、中科院软件所所长助理何川研究员等给这个软件园提出中肯建议,并帮助省市方面争取把这个项目列入了国家863孵化基地。而在此前,这个在当地非常“牛气”的福州市“科技兴市”形象工程并没有“福气”享受国家重点软件基地的优惠政策。

金相灿教授是我国著名水污染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所的所长。去年,他是挂着点滴带病参加“院士行”的。他实地考察了福建山仔、东张、东圳等几个水库之后,对一些水库出现“水华”污染提出考察意见。他说:水库水质一旦富营养化以后,治理起来就是两句话:投资巨大,时间很长。像日本的一个水库,已经治理了37年,投资相当于1300亿元人民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估计福建的这些水库用不了五年、十年,就可能全面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金相灿的考察结果让福建方面大为震惊。他为福建开出“药方”,他说: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准确把握现状,找出主要原因是什么。水库的问题出在流域,流域的规划问题非常重要。为了保护福建的九大水源地水库,他建议赶快筹资开展“福建水源地水库富营养化控制战略”。

我国著名的建筑规划专家陈秉钊教授他“直言”厦门的城市规划。他说:“建设海湾型城市,首先是形态与功能的布局问题。厦门岛的空间布局过于集中,岛内过度开发,岛外过于分散,内外发展不平衡。海湾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应该考虑把中心功能转移到陆地上。同时,建设海湾型城市,海洋生态还得注意。全世界只有两个地方有文昌鱼,一个是西班牙,一个是厦门。然而,厦门的文昌鱼资源几乎枯竭了。”

南平牛奶业是南平市的支柱产业,兰州大学任继周院士携其学生吴序卉博士在考察南平、顺昌、邵武、建阳、武夷山数个牧场、草地之后,为南平提出了牧草种植的发展方向。他建议当地联合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奶业共同在南平培育出“南方奶王”。吴博士表示今后将经常性地给予具体帮助。同时也将指导三明市开展牧草业种植。

与此同时,院士专家们的科普宣传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去年,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一下飞机,就被请往各地巡回作健康科普报告。几天下来,大大小小的演讲报告作了近十场,依然“供不应求”。著名飞机设计专家、被誉为“飞豹之父”的陈一坚院士所作的“航空百年”的科普报告,吸引了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数万名忠实听众。在他们所到的福州大学等高校,更是掀起了“院士热”,广大师生与院士专家们探讨学术、共话人生。

“院士行”效应对院士本身也产生了影响。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院士祖籍广东,但长期在福建工作。第一年“院士行”后,他就致信省领导,希望省里把在闽工作的院士列入“院士行”的名单。黄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对福建怀有感情,前些年,广东方面高薪请他回去,被他婉言谢绝。他认为搞科研是要有群体效应的。卢老(嘉锡)为福建的化学学科打下良好基础,他的“群体”中有十几位化学院士,福建物构所、厦大和福大的化学系都是很有功底的。福大以魏可镁院士为代表,厦大化学系就有七名闽籍或在闽院士。黄本立喜欢福建的这种群体氛围。他不愿福建把他当“外人”。

黄本立的建议引起省委的重视,隔年,“院士行”成员包括闽籍和在闽院士。依据副省长黄小晶、组织部长李宏的提议,2002年的活动对象则扩展为在外的闽籍院士、专家和在闽工作的院士。

“院士行”对福建省的政治层面产生“共鸣”。每年一次的“院士论坛”成了福建高官与院士直接对话的“谋策峰会”。现任省委代书记、省长卢展工说:“每回面对院士、专家们爱乡敬业的热忱,我总会被感动被触动。与他们交谈,没有虚话,直入主题,严谨前瞻,让我们拓宽了思路。”不仅如此,卢还在一些场合对他的同僚说:“我们整天忙于事务,很需要院士专家给我们敲打敲打,我们的决策才会更符合实际,更加造福于民。”

为保证“院士行”活动的品质,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请闽籍院士专家,每两三年推荐一博士后来闽工作;二是院士专家都是学科带头人,每位院士专家每四五年把他们领域里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拉到福建来召开,对福建可以起推动作用;三是福建经济要发展,可否考虑与台湾加强经济、贸易、科技等方面合作;四是要提升福建几所主要大学水平,力求教授、学者多样化。

今年10月,钟南山等一批院士专家将回闽参加今年的活动。“八闽院士行”的效应正在渗透八闽。

 

平台还需拓展

 

“八闽院士行”作为一个宽阔的人才平台,着实让福建吸收了众多院士的智慧。而对院士专家而言,把福建家乡作为一个地方平台,也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空间。

连续三年,福建共邀93名闽籍院士专家参加不同专题的“院士行”活动,107项院士项目成果与福建方面对接成功或达成意向。同时举办各种讲座、对话等110场,62名院士被聘为客座教授或政府知囊成员、科技顾问等等。

然而,亦有业内人士提出,福建在开拓院士、专家这块高端人才资源同时,更要制订和有效实施“全盘的”的人才战略。既要重视院士资源,也不能惟院士论。“院士行”这个平台并不能涵盖福建人才战略的全部,它只是非常闪光的战略局部。

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认为,“院士行”的平台应该拓展到闽籍留学人员。他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福建在出国留学方面亦得风气之先,是我国主要的出国留学大省之一。但目前回闽工作的留学生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数。”

对此,严正对福建的决策层提出呼吁。他指出,福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人才观念,对于院士和留学生同样适用。相对于“院士行”平台而言,福建方面应该为回闽留学人员创造“孵化条件”。

据《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念规划》的描述,福建省正把“人力资源”定为“第一资源”战略,列入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与此同时,定于今年10月召开的全省人才战略工作会议将从严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树立政府信誉,力戒政策落空现象,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政策的聚集效应。为人才创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宽广平台”。

对于人才战略问题,福建常常还有尴尬的时候。这里是出人才的大省,同时又是缺人才的省份。反观“八闽院士行”效应,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链接)六年来“八闽院士行”的主题

           

2001年:参加院士22人,围绕“高新科技发展战略”、“高层次人才合作培养”、“重大科技项目技术服务与合作”、“科学知识普及”四个主题展开活动。

院士团先集中厦门活动,再分泉州、三明两个分团,最后汇集福州。院士作45场专题报告,举办“21世纪福建发展后劲院士论坛”。并就福建省及有关地市实施“十五”规划及科教、经济发展等重大课题与省市领导座谈,针对人才培养、信息产业二次创业、科技创新、环保、石化产业发展、汽车工业发展及防震减灾等一系列问题建言献策。

2002年:参加院士23人、专家8人。活动主题是“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

院士团分4组分赴龙岩、漳州、莆田、宁德、南平、福州市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与院校考察指导。共举办各类讲座61场。并就福建的生物工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等内容,提出许多极具价值的决策建议和技术方案。举办“加快福建发展。院士论坛”。

2003年:参加院士、专家36人。活动主题是“建设科技合作通道,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活动采取“大型综合活动”与“小型专项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大型活动”邀请院士、专家围绕信息产业、环境资源、城镇规划等三个专题展开服务。“小型专项活动”则有针对性地解决福建省农业、林业、制造业等单项的具体实际问题。

院士共作31场科普报告及学术交流会,分赴19个县市区、12家科研机构。8所大学和6家医院,具体指导31个具体项目。举办“建设科技合作通道,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院士论坛”。

2004年:6月18日,第一次全面介入“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26位院士、22个院士所在单位专家18人赴福州参展。其中有39项院士项目、173项院士所在单位项目参展。8位院士承接38项省内技术难题。3位院士项目与福建省企业签约对接,40项院士及所在单位项目达成对接意向,项目总额约8.3亿元。

10月18日起,将以“人才兴省、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主题,邀请钟南山、左铁镛等11位院士给福建高校、科研院所、省委中心组等作专题讲座和科普报告。修订再版《八闽院士风采》画册。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