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过度泛滥的达标表彰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
李华新
日前从国务院纠风办获悉:目前对国务院各部门及其主管社团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初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初步统计,参加清理的65个国务院部门及其主管社团共有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115项,经甄别审核,建议撤销1701项,保留414项,总撤销率为80.4%。据不完全统计,可节省经费3.2亿元,减轻企业负担33亿元。 《人民日报》 ( 2007-07-26 第02版 )
人们对于各种达标评比检查表彰,似乎已经习惯,或是已经麻木,因为在所有的这些评比和达标中,如此繁多和如此频繁,好像是政府党委工作的一个晴雨表和风向标,来自商机的各种达标评比,以及之后的表彰,究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多少作用,好像我们在以往已经习惯了褒扬和赞赏,而更多的所谓的达标活动的真正作用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实际上,这些达标活动,有些的确还是有些作用的,但是更多则是在人们对于这些层层加码和级级评比的习惯中,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基层的负担也是很平常的了。
因此,从减轻基层负担的角度来看,这次的对于达标的清理还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从总体上看,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了依法行政意识;推进了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部门对市场不必要的干预,减轻了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节省了大量经费。自然这里面除了要算的经济账之外,人们的另外一个感触,就是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的,则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评比来决定的,因而也就使得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应对达标应付达标来进行的。应付评比和检查,干得好不如检查使检查 的好,也就是成为衡量工作好坏的一个具体的指标,也是很正常的。而没有评比检查一些干部就不会干工作似乎也成为了一个工作习惯。
据对北京市等19个省(区、市)的初步统计,撤销的项目共节省经费18亿余元,其中浙江省减少经费达5.5亿元。看来越是作为经济文化的重镇这样的达标活动越是多,而且在这里除了经济负担减轻之外,更多的还有人们的思想精神上的负担也是大为减轻,同样的还可以改变以往的那种围绕达标部署工作的习惯,对于政府党委机关转变工作作风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很积极的。因为,有的一些所谓的评比检查,已经引起的检查企业和群众的强烈的反映。而有的所谓的达标评比更是和收费有着很直接密切的关系,使得人们的不满和反感加大。因此在这次的清理中,对专门针对企业和采取收费方式开展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清理,得到了检查和企业的欢迎也是可以充分理解的。就目前来看,绝大部分省(区、市)都完成了清理审核工作,各省(区、市)项目平均撤销率超过90%,最高的达到99.1%。从清理本身的数字来看,这些被清理的达标评比,也是可以看出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对于此类的评比究竟有多少作用,人们不仅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对于这样的评比究竟对于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或是促进工作效能能够起到多大的积极作用,也是需要进一步考量的,而这些已经成为习惯化和程式化的评比,在客观上 这样的一些检查评比究竟有多少实实在在的作用,人们的疑问也是很正常的。
不是说,凡是民众不喜欢的就不在继续做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清理此类评比表彰,那倒是真的心里有群众了。
一些达标表彰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滥,也不能只是走走形式,要真正起到作用,还是需要扎实有效的工作,因为一些评比只是应景之作,只能是一阵子管事,真正管用还是要强调对这些工作的要求要成为常态。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