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矛盾的决策:华容放曹


     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推崇备至的正面形象,浓墨重彩地要把诸葛亮塑造成“智神”、“军神”,忠君爱民的一代贤相,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的千古一人!只可惜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方面是罗贯中主观上拼命拔高诸葛亮的形象,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客观公正的历史,矛盾现象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书中诸葛亮有许多地方自相矛盾,特别是华荣放曹。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一向视曹操为“国贼”“汉贼”,可以与孙权联合,但和曹操却是誓不两立。特别是刘备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发誓与马腾、王子服等要“共除国贼”后,更是把消灭曹操作为已任,虽然力不从心,但却义不容辞!从当时的整体形势上看,曹、刘、孙虽说是三足鼎立,实际上曹魏的地盘与实力基本上相当于刘蜀和孙吴的总和。就是与孙吴相比,刘蜀也明显落于下风,特别是失去荆州这半壁江山之后,更是只能偏安于西南一隅。而孙吴久镇江东,已经三世,根深蒂固。当时的形势是,孙、刘联合免强可与曹魏抗衡,否则必被曹魏各个击破!因此,联吴搞曹是刘蜀政权的指导方针,直到刘备伐吴失败死于白帝城后,诸葛亮不顾与孙权的杀主之仇,仍然坚持与孙吴政权再续前宜,继续实行原定的联吴搞曹的策略。

    既然刘备、诸葛亮的指导方针如此明确,却在唯一有机会实现这一目的时作出完全错误的决定,着实令人不解?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与曹魏军队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对抗与局部战斗,终于靠一场大火使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丧失殆尽。战役立即进入追歼阶段,此时的诸葛亮意义风发,志得意满,简直算无遗策。自江东回来后立即调兵遣将,部署截杀曹军,先后派赵云、张飞分赴乌林、彝陵埋伏,就连糜竺、芳、刘封也被派出各驾船只,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派刘琦回武昌坚守,自己与刘备屯兵樊口,坐看周瑜用兵,一派胸有成竹的态势。

    被冷落一旁的关云长终于忍耐不住,上前高声讨令。诸葛亮才好象犹豫不决似的说:“本来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要派你把守,必能截住曹操,但考虑你当年受他恩惠,恐怕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一激二僵,直到关云长立下军令状才派他去把守华荣道。当刘备担心关羽意气深重,恐怕关羽真要放了曹操时,诸葛亮以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为理由,说是留个人情教关羽做。事实果然不出所料,关羽禁不住曹操众将苦苦哀求,放走了曹操。回来后诸葛亮假装要执行军令,经刘备讲情才算罢手。这里面有几点令人不解的地方:

    一是刘备、诸葛亮都是精明过人,岂不知交战双方能够擒住对方主师的机会千载难逢,有这样的机会岂能轻易放过?当时如果擒住曹操,逼曹投降则北方唾手可得;即使曹操不降,北方群龙无首,也不是孙刘联军的对手;至少也可以解除北方的后顾之忧,如何此等天赐良机却轻轻放过?而且如此重大的决策诸葛亮竟然没有事先请示刘备就自作主张,这哪象一惯谨慎的诸葛亮的作风?此为矛盾之一。

    二是夜观乾相,曹操命不当绝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是一般的江湖术士哄骗老百姓的说法。刘备一代枭雄,为人深沉有谋略,就那么相信诸葛亮所谓的夜观乾相?居然既不怀疑也不怪罪,完全违背了历来有为君主的“厚黑”作风。对于诸葛亮来说,既然夜观乾相那么准确可信,派关羽出兵伐魏时夜观乾相了吗?为什么关羽出兵导致败亡,且丧失半壁江山,损失一员大将?此为矛盾之二。

    三是既然诸葛亮有意让关羽放走曹操,就可以直接了当地将意图说明,让关羽照计行事便了,却要故弄玄虚,逼关羽立下军令状,倘若关羽放走曹操后考虑到军纪森严,畏罪自杀又当如何?还有,诸葛亮一向以令行禁止为标榜,一出祁山时因错用马谡导致失败,连自己都要自贬三级,岂能将军令状视同儿戏,只刘备一句话就变成了一张废纸,这样执法何以服众?此为矛盾之三。

    此众多的矛盾汇成一个大的矛盾,刘备、诸葛亮到底为什么轻而易举地放过视为大敌的曹操?乃至于后来又在实力处于绝对下风的情况下,三翻五次地鸡蛋碰石头!最终被以曹魏班底为基础的司马氏所灭。归根结底还是作者主观愿望与客观历史事实的矛盾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