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为什么恐慌?
让很多日本制造业巨头感到恐慌的是,中国制造业低价格优势已经从服装鞋袜、家电产品推进到了通讯设备、精密仪器等日本制造业的前沿阵地。10年前松下、索尼、日立等世界级企业之强大优势令中国同行难以望其项背,现在中国制造业的价格竞争优势竟让日本同行们无法抵挡。就如同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超越美国时,曾让骄傲的美国人尴尬了多少年一样。
日本企业以自己后来居上曾经超越美国的切身经验中,痛感如果大批制造业从国内转移到国外,日本将重蹈美国当年之覆辙,向外转移生产将不可避免地养育竞争对手并最终败于竞争对手。于是,一些日本企业把已经转移到中国的生产线又撤回到日本国内。但要想在日本国内确立成本优势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情。更恐惧的是,他们千方百计向中国封闭的高精尖技术领域,中国制造业通过自身智慧和信息时代的便利也在大幅度地缩短着差距。日本企业总是陷于这种进退两难的颓丧局面。
>>>>二、“中国制造”是“日本制造”的对手吗?
中日制造业真的到了和日本同级别较量的地步了吗?如果没有,那研究战胜日本制造的话题还有什么意义呢?
以2004年的数据比较,日本的GDP是中国的2.8倍多;制造业总量是中国的将近2.5倍;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25倍;产品增加值率是中国的1.8倍。孙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避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制造业确有数量级的差距。客观上讲,中国还算不上日本的强劲对手。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活力又的确令日本感到不安,最尴尬的是相互间的依存度,日本现在已经降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极有可能还被韩国超过,而中国却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外资吸引力上明显超越日本,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三位;;日本在经济泡沫破裂后经历了长达10年的经济低迷期,中国经济却持续地保持着超过7%的高速稳定发展。中国正在日渐逼近"世界工厂"的门槛。极大地动摇了骄傲无比的日本制造业帝国的根基,把日本企业逼到了难以应对的矛盾困局中。以至于,日本舆论还提出了"日本企业是否该撤出中国,退守国内"的论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日本制造业强劲的对手。
>>>>三、峰回路转:日企加大在华投资
“中国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这一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所接受。”前不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东京会见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时如是说。
与此相呼应,近段时间,日本制造业巨头索尼、东芝、日立的掌门人出井伸之、冈村正、庄山悦彦接踵来到中国,为各自企业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排兵布阵。“中国是索尼在东亚的增长引擎,到2008年,索尼在中国的营业额要超过日本。”出井伸之雄心勃勃地说。日立、松下则宣布,到2006年(东芝为2008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均要达到1万亿日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松下已宣布,将在杭州建立世界规模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日立则计划在过去3年已投入10亿美元的基础上,未来3年内再向中国投资10亿美元。
人们清晰地记得,一年多前,日本媒体曾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鼓动日本企业“战胜中国制造”。目前,“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国内仍未销声匿迹,但日本大企业却反而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其缘由何在?
>>>>四、核心技术仍留在日本
事实上,日本企业虽然把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但他们却把核心技术和核心制造业留在了日本。而若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连同二流技术和设备一起转移到中国,日本企业就能集中财力和人力发展高新技术,专心致志地追赶欧美。
有迹象表明,近两年,日本企业已经将外移的高端产品制造从东南亚或中国悄悄返回日本。据高兰介绍,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制造业保证有10%左右的核心产业留在日本。
“10%的核心技术才是关键,中国人不容易学到,所以日本有信心战胜中国。”高兰说。
日本为什么要将核心技术紧紧攥在手里?上海华虹NEC前总裁国吉敏彦曾向记者吐露苦衷:“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技术是日本最重要的资源,如果将技术倾囊出让,日本就会变得一无所有。”
但日本企业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与它反其道而行之的欧美企业乘虚而入,抢占了中国市场。如今,曾在中国市场独领风骚的日本汽车和家电产品已风光不再,“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有路不再有丰田车。这也是日本企业近两年重新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企图卷土重来的重要原因。
>>>>五、合则两立:寻求共同进步
“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究竟应当建立怎样一种关系,才有利于两国企业和两国经济和谐发展?邹东涛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日本企业应当和中国长期合作,否则它就没有出路。”
高兰认为:“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可以并驾齐驱,未来的东亚经济会出现中国和日本两个金字塔的结构,日本应当承认这种局面。”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各有所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它们应当实现共赢,而不应该恶性竞争。近两年,日本经济已经摆脱衰退,开始全面复苏,急需重新大规模向外输出;而中国经济经历了前十年的高速增长后,开始软着陆,同样需要吸收、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目前是中日经济难得一遇的磨合期。
“中国制造”要想与“日本制造”并驾齐驱,中国企业也应当学习日本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前不久,中国工商联党组书记胡德平到日本考察,日本企业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的做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管理经验对我很有启发,”从日本回国后,胡德平向人们宣传说,“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们既要保持这种优势,也要想到如何运用技术发明专利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吴建科则建议,中国企业要从竞争走向竞合,实现研发资源共享,通过行业协会,共同与日本及欧美对手竞争。“中国政府应当有的放矢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支持,培育出一两只彪悍的、在国际上驰骋的马,并通过它们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毫无疑问,中国人完全可以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最好的产品。”邹东涛、高兰、吴建科均对此充满信心。(吴鹏 编辑)
欢迎转载,不过请注名作者和出处,否则我们将保留诉助法律的权利!
【大把观察】 “日本制造”背后不为人知的日企管理 |
【推荐阅读】 日本制造映射出“世界工厂”的危机感 |
【推荐阅读】 中国制造还是日本制造 制造大国名实难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