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数学上最常用的有“十进制”,另外还有二进制、十二进制……不一而足。但是,如今似乎有一部分国人正在热衷于“九进制”,据说是因为“4”的发音近似“死”,所以他们要将它从自然数列中驱逐出去。123……5,这也许正在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今天媒体上有一则报道,题为:《海口交管称删除含数字4车牌反映市民意愿》,文中有“删‘4’是民意的反映,同时也是海口重大的便民措施”的说法。真是遗憾,“九进制”在民间流传,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看,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是,当它以官方的名义被郑重其事地宣布时,我们却不由得感到一种悲哀。更讨嫌的是,若是有关部门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为了自己工作上方便,对讲迷信的民间忌讳作出让步,也可理解。可偏偏又要扯上一大堆时髦:什么“便民新措施”,什么“便民措施和迷信是两码事”,什么“优化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益”……这就有点“恶”了。
平心而论,10个阿拉伯数字,是再中性不过的符号。于是,我们常常将数字看成是最为客观的东东,“数字化”也因此而成为一种代表着“科学发展观”的时尚。然而,不知何年何月,从南方挂起一阵风,再中性不过的数字也被区别对待。“8”、“6”被认为是代表“吉兆”,成了某些人趋之若鹜的“最爱”;而“4”则代表着凶兆,成为某些人避之不及的“最坏”。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毫无道理的。就拿车牌号而言,因为谐音相近,“8”可以被附会成“发”,于是,“168”就被当成“一路发”。但是,抬个杠,“8”是否也可以被附会成“趴”(其实更接近原音),于是“168”就成了“一路趴”——出门车就坏。“6”被认为代表“六六大顺”,但就谐音而言,它也可以被附会成“溜”——打滑,所以上坡下坡你就得愈加小心。同样的道理,“4”可以被附会成“死”。但常言道,说的没有唱的好听,有音乐天赋的人也可以把它唱成“fa”,于是又把“8”比下去了。更有甚者,“4”也能被附会成“狮”——狮子王!南方人爱舞狮,要是有人因为谐音而要把这项民间艺术赶出庆典、赶下舞台,南方人可能第一个不答应。中国的方块字的特点之一就是一音多字,要是不考虑四声,也不考虑卷舌不卷舌,都牵强附会起来,那还了得。其实讲穿了,这些数字本无辜,你将它往“好”处想,你就有理由对它疼爱有加;你将它往“坏”里想,你也有理由对它痛恨不已——为什么我们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现在,有人已经把这些自己吓唬自己的忌讳说成是“民俗”。事实上,真正的中国文化中并没有这样的传统,反之,“四”代表的是一种“完满”。譬如广东有地名“四会”,财源滚滚如江河,四下源源来聚汇,这足以使当地人自豪不已,好像并没有人要拿它来牵强附会。东北有四平,难道还要取谐音“发稳”改成“八稳”,东北振兴就有希望了?再说得现实一点,如果彩票中奖号中有“04”、“14”、“24”,可想而知,无论南北,都不会有人拒绝拥有它的。
从“1”到“0”的10个数码构成了无穷无尽的自然数列。也许是与我们手指、脚趾的数目相一致,便于我们启蒙时扳着手指,不够时还可以扳脚趾学数数,所以十进制应该是在全世界普通人里应用最广的。如果我们把“4”贬了,那么这个数列就是不完整的了。使人顾虑的是,现在数字的应用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如果某些地方政府机构的做法强化了那种所谓“民俗”,那么其他的号码,譬如电话、手机、电脑……是否也会被用户“要求”照此办理?因为拿到有“4”的编号或密码谁都会不满意。最后,这种“对民意的尊重”是否会波及身份证号码,这岂不天下大乱。
此外,很多地方的楼层好像也在刻意规避“4”,我见过北京的一些大楼号称25层,其实只有22层,因为4楼、13楼和14楼都被“省略”了,这也许会引出不少相声中的“哏”。可以设想:凡住5楼(实际上的4楼)又没有电梯的就麻烦了,要请客必声明,说5楼客人也许会走错门,于是只能说“我家就住在3楼以上的那一层。”如果客人不明白,也许会脱口说出:“哦,是4层”,主人顿时怒发冲冠,客也请不成了……
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我们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由此引出豪言壮语: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4”吗?
今天媒体上有一则报道,题为:《海口交管称删除含数字4车牌反映市民意愿》,文中有“删‘4’是民意的反映,同时也是海口重大的便民措施”的说法。真是遗憾,“九进制”在民间流传,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看,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是,当它以官方的名义被郑重其事地宣布时,我们却不由得感到一种悲哀。更讨嫌的是,若是有关部门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为了自己工作上方便,对讲迷信的民间忌讳作出让步,也可理解。可偏偏又要扯上一大堆时髦:什么“便民新措施”,什么“便民措施和迷信是两码事”,什么“优化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益”……这就有点“恶”了。
平心而论,10个阿拉伯数字,是再中性不过的符号。于是,我们常常将数字看成是最为客观的东东,“数字化”也因此而成为一种代表着“科学发展观”的时尚。然而,不知何年何月,从南方挂起一阵风,再中性不过的数字也被区别对待。“8”、“6”被认为是代表“吉兆”,成了某些人趋之若鹜的“最爱”;而“4”则代表着凶兆,成为某些人避之不及的“最坏”。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毫无道理的。就拿车牌号而言,因为谐音相近,“8”可以被附会成“发”,于是,“168”就被当成“一路发”。但是,抬个杠,“8”是否也可以被附会成“趴”(其实更接近原音),于是“168”就成了“一路趴”——出门车就坏。“6”被认为代表“六六大顺”,但就谐音而言,它也可以被附会成“溜”——打滑,所以上坡下坡你就得愈加小心。同样的道理,“4”可以被附会成“死”。但常言道,说的没有唱的好听,有音乐天赋的人也可以把它唱成“fa”,于是又把“8”比下去了。更有甚者,“4”也能被附会成“狮”——狮子王!南方人爱舞狮,要是有人因为谐音而要把这项民间艺术赶出庆典、赶下舞台,南方人可能第一个不答应。中国的方块字的特点之一就是一音多字,要是不考虑四声,也不考虑卷舌不卷舌,都牵强附会起来,那还了得。其实讲穿了,这些数字本无辜,你将它往“好”处想,你就有理由对它疼爱有加;你将它往“坏”里想,你也有理由对它痛恨不已——为什么我们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现在,有人已经把这些自己吓唬自己的忌讳说成是“民俗”。事实上,真正的中国文化中并没有这样的传统,反之,“四”代表的是一种“完满”。譬如广东有地名“四会”,财源滚滚如江河,四下源源来聚汇,这足以使当地人自豪不已,好像并没有人要拿它来牵强附会。东北有四平,难道还要取谐音“发稳”改成“八稳”,东北振兴就有希望了?再说得现实一点,如果彩票中奖号中有“04”、“14”、“24”,可想而知,无论南北,都不会有人拒绝拥有它的。
从“1”到“0”的10个数码构成了无穷无尽的自然数列。也许是与我们手指、脚趾的数目相一致,便于我们启蒙时扳着手指,不够时还可以扳脚趾学数数,所以十进制应该是在全世界普通人里应用最广的。如果我们把“4”贬了,那么这个数列就是不完整的了。使人顾虑的是,现在数字的应用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如果某些地方政府机构的做法强化了那种所谓“民俗”,那么其他的号码,譬如电话、手机、电脑……是否也会被用户“要求”照此办理?因为拿到有“4”的编号或密码谁都会不满意。最后,这种“对民意的尊重”是否会波及身份证号码,这岂不天下大乱。
此外,很多地方的楼层好像也在刻意规避“4”,我见过北京的一些大楼号称25层,其实只有22层,因为4楼、13楼和14楼都被“省略”了,这也许会引出不少相声中的“哏”。可以设想:凡住5楼(实际上的4楼)又没有电梯的就麻烦了,要请客必声明,说5楼客人也许会走错门,于是只能说“我家就住在3楼以上的那一层。”如果客人不明白,也许会脱口说出:“哦,是4层”,主人顿时怒发冲冠,客也请不成了……
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我们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由此引出豪言壮语: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4”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