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考验我们什么?


  9月16日至22日,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将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举行。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均宣告加入这一活动,并将正式签署“无车日”承诺书。(9月16日《中广新闻》)

  据了解: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起源于欧洲,首次国际“无车日”活动1998年在法国举行。2000年,欧盟环境委员会将其发展为“欧洲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并且在每年的9月16—22日定期举办这项活动。目前,在欧洲有1000多个城市共同参与此活动。自建设部提出无车周以来,有记者就无车周活动随机采访了50多位市民,近八成受访者支持“无车日”活动,不少私家车主表示自己会改乘公交出行。大部分的市民表示,“无车日”的目的不在于一天不开车,而是要通过活动对现在的出行方式、用车习惯有所思考、有所改变,“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让更多人能有更健康的出行选择。”笔者认为: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考验着城市交通能力,也考验着政府的执政理念,特别是在一些人眼里出门坐小汽车成了一些人“身份”象征的今天。

  然而,随着机动车辆的急剧上升,它已成为污染城市环境的重要源头,城市在车来车往的繁荣背后,是不堪重负的环保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豪华车已经成为炫耀身份的标志,高排量成为彰显个性的工具,盲目的跟风、攀比让小轿车不再单纯的成为一种代步工具。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开展“无车日”一天,全国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并有数百人免受交通事故伤害。正如一些市民所说:“无车日”不仅昭示着人们在环保观念上的转变,还蕴涵着人们在环保认识和环保行动上的统一。

  当前“无车日”仅是城市环保的一次尝试,而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机动车的污染问题,除了推行“无车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抓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要抓城市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公交”,提高公交事业运行的质量;其次,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项的措施,引导市民把乘坐公共交通作为第一选择;第三,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要依靠科技手段,对机动车排放采取实时监测管理,监测的数据通过网络共享,同时传送给环保、公安、交通等相关管理部门,对于不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车辆及时治理和报废。让人们自觉地选择绿色消费行为。第四,各级领导要带头身体力行,多坐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上班。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虽然,仅仅一周的公交周或一天的“无车日”难以改变城市目前的拥堵和环境污染状况,但它更深层的意义是引导广大市民对公共交通进行重新认识。另外,仅有广大市民素质提高还不够,如果城市交通硬件设施没有眼上,“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的活动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值得高兴的是:随着“公交周及无车日”的开展,不少城市还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举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论坛,引领社会各界关注绿色交通,为进一步确定城市今后公共交通发展方向、制定中长期公共交通发展战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城市环境健康发展。

  总之,倡导绿色出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关键在于要让更多人齐来参与,提高社会人群整体的意识。同时,“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不只是小车的“休息日”,更应是市民对城市环保的“关注日”。真心期待各级政府除了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引导外,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乘坐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上班成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