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平阴经验 建设工业强县


  

            学习平阴经验    建设工业强县


                            文 / 郑成瑞

 



  平阴县地处山东省济南市西部,是著名的“玫瑰之乡”和“圣药阿胶”的始产地。全县总面积827平方公里,辖7镇4乡、346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平阴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跳跃式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场要素的合理聚集,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自身优势的最大发挥汇聚在一起,形成了“裂变”效应,产生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实现了区域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简况及特点

  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7.64亿元,增长16.1%;地方财政收入1.8亿元,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7亿元,增长25.7%;出口创汇8048万美元,增长18.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5元。

  工业经济主导发展。平阴县域经济属工业主导型,二产增加值占GDP的60%以上,县域工业用电量达到8亿度。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0家。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9%、33.5%。

  出口创汇份额大。全县出口创汇连续9家居济南市各县(市)区之首。有33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或ISO-14001环保体系认证,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29家,2003年实现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2004年上半年出口创汇4651万美元,全年有望突破1亿美元。

  主导产业突出。全县以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纺织为主导,培植壮大了济南玛钢、山水熟料、鑫源钢铁、弘正科技、鲁西化肥、福胶集团、华玟矿业、碳素集团等一大批工业骨干企业。济南玛钢公司规模效益和创汇额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1.4亿元,利润9000万元,出口创汇3300万美元。

  工业园区化程度高。建成的总面积15平方公里的市级工业园——济西工业园区,做到水、电、路、迅、热、绿化等“七通一平”。项目区内引进安置企业50多家,总投资11.2亿元。其中,投产企业27家,当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利税5000万元。同时,新建的3.5平方公里的东阿中心镇项目区已引进项目20个。各乡镇围绕特色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规化建设了项目聚集区,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高聚集度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二、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一以贯之抓工业。平阴县域经济跳跃式发展的过程,是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工业强县的理念不动摇,把加快发展的核心放在抓工业发展上,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四届县委、政府“工业强县”的思路始终没有变,围绕既定目标,一以贯之抓落实,由量变积累形成了质变跨越。

  (二)创新思路强工业。平阴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他们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运用现代市场理念,积极创新思路和措施的结果。

  1、发挥优势,选准路子。在工业发展定位上,他们既着眼于办得到、能办好、早见效的项目,打牢基础,又瞄准国际、国内市场,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升级,走出了快速发展壮大的路子。一是以资源转化型工业为基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也是工业化初期的“第一桶金”。平阴在发展工业初期,就是以水泥、煤矿等资源型项目为重点,建设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奠定了工业基础。近年来,他们利用资源优势广泛招商,仅资源型工业就引资6个亿,规模和效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以配角型工业为骨干。在平阴工业企业中,生产终端产品很少,但企业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又是相当惊人的。他们坚持“配角工业”、“错位发展”的理念,坚定“当不了老虎,就要当好一只猴子”的思路,抓住日韩国家制造业转移,国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做好承接,发展了一大批专门为大企业生产配套产品的制造企业群,围绕一个产品做大、做精、做强,小配件做成了大企业,创出了大市场,在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产业分工链和采购网中,找到了对接点。三是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保证。平阴充分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以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为保证,确保外来企业落得住、快发展、早赢利,发展壮大了玛钢公司、3520军工厂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仅这两个企业就吸纳当地劳动力1.1万人。四是以出口创汇型工业为导向。经济外向度是区域经济实力的综合反映。平阴紧盯国际市场,着力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引导规模企业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发展壮大了金达橡塑、玛钢管件等一批出口创汇型企业,金达橡塑的产品已远销泰国、缅甸及非洲、南美等18个国家和地区。玛钢公司已进入“世界五金行业500强”,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羊,其“迈克”牌已成为世界管件行业知名品牌。

  2、“三力”构筑工业新优势。一是实施分类指导,增强了规模企业的支撑力。坚持因企制宜,分类突破,实施骨干企业膨胀战略,从1994年开始在全县企业实行了公退民进改革,实现了由职工人人持股、平均持股向经营者持大股的转变。推进县乡骨干企业、省市属企业联合重组,加大技改投资,提高了规模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力。二是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增强了企业的内生力。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优化所有制结构,增强发展活力。严格落实奖励重点纳税人政策,引导企业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文化管理转变,实施名牌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开拓两个市场,增强了外贸出口的带动力。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做好国际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工作,壮大出口群体,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三力”的增强从根本上拉长加粗了优势产业链条,促进了工业大发展。

  (三)招商引资壮工业。招商引资是内陆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平阴多年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以专业队伍招商为主导,以商招商为重点,干部招商为促进,强势推进了全民招商。一是全民参与、全方位捕捉信息,拓宽招商渠道。全县各级干部充分利用节日期间人流、物流,信息流多的机会,广泛捕捉、筛选、跟踪信息,形成了全民招商的工作机制。二是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家、领导干部、现有客商、专业队伍招商的作用,采取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项目招商、资源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创造了大招商、招大商的条件。通过弘正科技公司,使台资企业由原来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6家,就是以商招商的典型。三是坚持做到高质量服务。县里为外来客商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外来企业在县内的手续由政府负责“包办”到底,涉及县外的手续,确定一名县级领导,组成一个专门班子,协调帮助直至拿到批文。缩短项目建设时间链条,使新上项目迅速形成合同项目,合同项目迅速形成在建项目,在建项目迅速形成投产达产项目,迅速见到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重奖严惩。实行重奖政策,县上设立招商引资专项奖励基金,年终严格兑现,不怕奖的眼红,就怕干部不动。坚持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成绩不突出的不得评为先进,干部不得重用,完不成任务的处罚,在全县形成了以招商引资论英雄,用新上项目看政绩,人人比招商的良好氛围。

  (四)着力构筑一流环境。牢固树立了“环境就是生产力、是竞争力”的崭新理念,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汇聚生产要素的生命线,唱响“助投资者赚大钱”的口号,使客商在平阴扎根发展。在环境建设上,以“加强作风建设、创建文明机关”和人大评议垂直管理部门两项活动为重点,建立了领导干部本职工作与改善投资环境“一岗双责”,项目区内“税外无费”,“两证一书一卡”收费和检查备案四项制度。在抓硬环境上,把握了市场经济下“出处不如聚处”的规律,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既做到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定位,又坚持量力而行,分期建设,滚动发展,集人气、聚商机、汇商流,构建了极具吸引力的招商平台。对已入园项目,提高项目容积率、投入产出率和投产达产率。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外来企业、新办企业,按贡献以奖励的方式给予扶持,年度兑现。在工业园区实行“税外无费”和“扎口式管理、一个窗口收费”制度,增强了招商引资的磁场效应,以一流环境赢得了高速发展。

  三、体会及建议

  在平阴能够深刻感受到世界经济发展和跳动的脉博,体会到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到了新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平阴面积人口不足蒲城的一半,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是蒲城的2倍,年出口创汇是蒲城的100倍。平阴不仅经济发展快,而且社会风气纯正,大局稳定。多年来,县上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三个月来没有发现一起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党政干部没有打牌、赌博的,这些现象说明,加快工业发展不仅要有明晰的思路,过硬的措施,而且还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保证。通过挂职考察学习,经过反复对比,理性思考总结,自己深深体会到:一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职责,改革是重要保证,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实际工作中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抓好。二是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必须把工业发展放在第一位,坚定工业强县的思路不动摇。三是加快工业发展要有一支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切实加强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平阴工业强县的实践,使我们再次深刻体会到市委确定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策是非常英明和正确的,只有工业化才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只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我们只有不折不扣的认真贯彻落实,才能早日驶入经济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进而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蒲城作为一个76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只有插上工业的“强翅”,才会早日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壮大。为此,今后我们应重点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咬定工业强县不放松。要把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体现到紧抓工业化发展上,真正横下心,扑下身,合唱工业强县“一台戏”,坚定信心,叫响号子,叫齐步子,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近期发展思路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具体措施上,既要“贪大求洋”,又要“土生土长”。“贪大”就是要大抓工业,抓大工业,重点培植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支撑工业化发展;“求洋”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运用新的经营理念,积极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树立外销意识、标准化生产意识、品牌意识,主动与国际接轨,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做好商标抢注、金融危机等应对工作,激活工业发展。“土生土长”就是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本土球员”,增强发展后劲。

  2、大抓招商引资不放手。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倾注人力、物力、精力,长抓不懈,抓出成效。坚持市场原则,加快招商引资向理性转变。市场经济下投资者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资金流向的是最快滚大的地方,在市场面前是人人平等,除政策和区位因素外,各地机会相当。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创新招商方式,既要争取政策性投资和项目,更要着眼于社会资本的聚集,认真研究资本投向的深层次规律,站在商家的角度,从源头上想办法、强措施,用科学的方法实现招大商、大招商,推进大发展。

  3、着力民营化求跨越。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是民营经济,方向是民营化。我们要坚定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和信心,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从消费领域转入生产领域,从储蓄存款转向生产性投资,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扩大再生产,使民营经济在总量上得到突破。帮助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在为骨干企业、优势产业搞好配套上作文章、下功夫,走“小资本、大聚集”的路子,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4、优化环境筑平台。树立环境比优惠政策更重要的观念,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一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公开评价办法,细化评价内容,规范评价形式。二是要把环境建设引入干部队伍建设当中,体现在对领导干部的升降奖惩上。当前虽然我们能认识到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措施上有些不温不火,处理上不痛不痒,说的多,抓的少,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今后不仅要对破坏环境的人处理要伤其筋骨,以铁的手腕维护好的环境,而且应实行连带责任,使各级各部门领导自觉自动的从自身做起抓环境治理,努力把蒲城建成为政策洼地和投资宝地。

  5、努力把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放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十分重要的位置,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增强主动权。要坚持不懈狠抓作风建设,振奋精神,激发干劲,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检验加强执政能力的成效。(此文作于2005年,作者时任中共蒲城县委副书记,现系富平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