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心理与利空出尽
靳海光
人类的心里对社会活动有很大影响,股票交易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由于股票交易的特殊性,集中反应了人类的心里活动。股票市场由众多投资者参与,股票价格形成除去宏观基本面的因素之外,更多的表现为人们的行为心理。
经济处于扩张期,股市有可能取得超额利润的前提下,更多的体现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心里,实际上此阶段投资股票有更多的投机利润,对于利率的变化,投资者已经麻木,主要是利率变化并不能影响投资股票所带来更多的收益,此时的投资更多的体现为投机,即不是为了获得股息而进行投资。与股市的回报相比,利率变化引起的存款产品收益提高已经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大家应当明白:市场常常是非理性的。
尤其是股市形成明显的趋势,获得资金增长的预期很明了。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市场中一边倒的行情占据着大部分时间,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一旦趋势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人的主观、情绪被欲望所控制,而欲望与梦想又被市场趋势所左右,从这可以理解到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中的特有的“市梦率”概念。对于趋势的强化,人的先入为主起到极大的作用,说服效应及群羊效应决定了大多数人的行为,这一点不用谁来证明,打开任何市场的走势图你都能发现这一明显的特征。
回到市场,熟悉股市的人都知道,受利率与股价关系传统理论的影响,大多数的投资者视加息为利空消息,降息为利多。实际上我们会看到相反的结果,每次加息之后,市场会出现上涨,有的时候会推后,有的在加息消息出来的时候就会上涨,市场常常称之为“利空出尽”。
我个人认为,其实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错误。
经济处于正常增长周期时,加息应当视为利好,因为利率上升说明经济处于上升状态,企业盈利能力很强,愿意投入更多,因扩大生产的原因对资金的需求当然会增加,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肯定会上升,企业的获利能力使其收益的增长远大于利率上升导致的成本增加。
总结全文:利率和股票价格的关系应考虑到市场所处的经济周期。经济由衰退的低谷开始复苏,步入新的一轮增长周期,意味着社会总需求渐趋旺盛,就业机会增多,收入增加导致了消费的增长,消费的增加进一步加大了产出的增加,从而又刺激了投资的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同步放大,在市场的作用下相应的利率会不断上升。这期间企业的获利能力也会随着总需求的旺盛而提升,反映在资本市场中就是股价的上涨。这一阶段所表现的市场特征就是利率上升,股价也随之上涨。
过度的繁荣必然伴随着通货膨胀、价格的飞扬。市场的繁荣引起过度的投机,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名义利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攀升,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实际利率则是不断下降的,到了这个阶段企业赢利增长减缓,步入下坡,投资者对衰退的预期又导致股票价格的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说此阶段比较符合传统理论,即因高通胀而引发的名义利率上升,造成股价的见顶回落,但要记住此时的实际利率(呈下降趋势)是很低的,甚至是负值,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下降。
经济由顶峰步入衰退,消费者购买力急剧下降,社会商品库存大增,企业经营业绩恶化,利润减少,因此造成社会对工厂设备的投资也随之下降。需求的不足和企业经营的不佳,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使失业率升高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这一阶段,投资大幅度萎缩,资金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了利率的下降,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引起了股票价格的下跌。市场表现出来的现实就是利率下降,股价下跌。
当然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很多,除了经济周期、利率因素之外还有股市的规模即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储蓄率的问题、金融资产结构问题、汇率问题、政治因素、心里因素等,限于资料,这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就不一一叙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还会有新的资料、新的发现,经济理论需要实证,没有经济实践的证明,理论只是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经济学》第十六版 保罗·萨繆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著
《货币与银行》 大卫·H·弗里德曼 著
《金融市场心里学》 拉斯·特维德 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