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辉 本文发表于《海峡商业》2007年第12期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之于世界意味着什么?是开拓了境外资本涌入大陆的渠道?境外投资人追寻利润的平台?是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力?抑或是大陆资本对外投资通道?抑或是国际资本交流盛宴?如果有答案的话,那一定是“以上皆是”。
从1987年的“闽南三角区域投资贸易洽谈会”发轫,到成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个国际资本盛宴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区域到国际的蜕变,并成长为大陆最大的投资贸易双向平台。
近10年来,600亿多美元从这里涌入大陆市场,约13000个项目在这里签约,成为大陆吸收利用外资的重要窗口,2005年吸引的合同外资约占大陆全年吸收外资总量的1/3。
近年来,大陆吸收外资的最新政策导向集中在此发布,1800多名各国首脑、政府高官、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企业精英、专家学者先后在300多场的论坛、研讨会上发表重要演讲,成为了解全球资本流动的风向标和全球投资理论、政策、项目的最大集散地,成为开展高级公关宣传的大舞台。
辉煌成功的“投洽会”只是大陆经济发展的一个侧影。伴随着大陆20年的腾飞,超过8070.8亿美元境外资本进入大陆,世界500强企业中400强已在大陆设立区域性中心,超过60万家外资企业在大陆成长。占大陆注册运营企业3%的28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27%的工业产值,57%的外贸出口,10%的就业。
《海峡商业》在探寻资本的路线时发现:境外资本从当年扎堆制造业,逐步向现代服务业拓展;从当年集中在东部沿海逐步向中部甚至是西北部前进;从当年的试探性投资,到现在的踊跃进入;境外资本投资大陆的深度、宽度、密度正呈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境外资本的投资变化,源于对大陆经济发展的信心。它们的投资也伴随着大陆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融合不断调整方向,区域和产业布局出现明显变化。
如果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截取断面来分析,我们会发现投资的取向有如此不同。
资本跃进─时序
第一波 资本登陆
在1997年的第一届投洽会上,签订合同项目1668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62.19亿美元,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的东部10省区分别囊括73%、86%。
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邵汝军分析,上世纪80年代初,以创办经济特区为标志,以港澳台投资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台湾投资为主体的闽南金三角地区,由于改革开放最早,中央政府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中小规模的港澳台投资者。
深圳、厦门两个经济特区的设立,以及后来汕头特区的设立,让原本封闭的国门透出了窗口。1983年,大陆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落户厦门,越来越多的东南亚资本进入广东、福建、广西,主要利用本地低廉的土地、劳力成本,从事化工、轻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行业。“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在短时间内促进了加工出口的大幅度增长。
根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1978—1989年这12年间,大陆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总额为580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这两个区域。到了1992年,广东年GDP已经位居大陆第一位,福建位列第六,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彰显,两区域的贸易总额占据大陆的半壁江山。
投资利润源源不断,集聚效益也由此产生,更多的国际资本开始考察大陆,依托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一平台,选取合适的项目与通路。
受投洽会的拉动下,仅在1997年,珠三角及福建的全年FDI总额达到约163亿美元,占大陆全年FDI总额的38%,其中绝大部分是港澳台资,使得东南沿海区域越显繁荣,珠三角、福建成了港澳台资本在大陆的孕育地,称之为资本登陆的第一站并不为过。截至目前,珠三角、福建所引资本总量依然占据大陆第一位,约达30%以上,吸纳大约有1900亿美元的资本。
第二波 国际制造业转移长三角
如果说第一波登陆浪潮是小而分散,第二波浪潮就来得猛烈。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欧美资本的大举入驻,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速崛起,成为大陆区域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1997年,大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495亿美元左右,比1996年约增长15%,其中,上海及长三角就占了20%左右。到了2002年,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年吸纳资本量已经占据大陆FDI总额的33%,超过了福建广东的27%,跃居大陆第一位。
这一波投资的领先者以来自北美、日本和欧盟跨国公司为代表,其中多数是市场导向型的,具备长期经营规划,目标是占领大陆以及东南亚市场。
从1997年第一届投洽会开始,长三角的纺织、机电产品、物流、金融、化工、汽车、房地产等项目,始终受到外资的关注。
在2006年第十届投洽会,仅江苏一省就有35个项目获得外资青睐,吸金7亿美元,涉及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业、基础设施建设、纺织业等诸多方面。
随着上游产业的归集,配套链条上的各类资本也逐步向该区域转移。台商在此阶段开始北上,目标地大部集中在长三角区域。2006年,江苏台商投资占大陆当年总吸纳量的19.3%,加上上海的9%,浙江的11%,总量超过了39%。上海、昆山成为台商眼中最为火热的区域。
凭借快速的引资增长,长三角区域所引资本总量已逼近珠三角,约达1600亿美元入驻,并有大举超过珠三角之势。
第三波 日韩投资带动环渤海发展
环渤海区域由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构成。1985年,大连和青岛列入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该区域开始逐步吸引境外资本的进入,主要为日、韩、欧美资本。
该地区传统产业基础雄厚,集聚了中国大量的高等学府。优越的科研能力和浑厚的人文底蕴,为高科技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落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日韩资本大举进入,第一受益者为山东,建立了北方经济强省的形象。从2000年开始,环渤海实际利用FDI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年吸纳比率一度高达大陆总体比重11.94%,平均增长率高达到20%。
山东的魅力在2003年的第七届投洽会上得到充分的表现,签订利用外资合同、协议87项,总投资14.69亿美元,合同、协议外资10.06亿美元,居各参会展团第三位。不仅是山东,其它省市的引资也呈现井喷的态势,北京、天津、辽宁三省市的FDI吸收比率也大幅提高,分别达到8%、3%、6.2%。至2003年,环渤海城市圈的概念悄然形成。
这一井喷式的增长,在1996年就已埋下伏笔。日本9大商社决定自1996年起三年内对华投资超过15亿美元;韩国三星集团计划到2000年把在华投资规模从目前的10亿美元增长到40亿美元。韩国现代集团、LG集团等大财团,美国摩托罗拉等一批市场知名度高、份额大的企业财团的也在此时间纷纷入驻。
从1998年以来,环渤海区域吸纳外资总量占大陆同期吸纳外资总量的26%左右。10年来,大约有1100多亿美元的资本进驻该区域。
第四波 振兴东北
由于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2004年第八届投洽会,东北地区实际利用FDI的比重迅速上升,年吸纳量达到59.4亿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5%。次年再刷新为70亿美元,每年保持10%的增长势头。
其中辽宁实际利用FDI在总量和增长速度上都远远大于吉林和黑龙江。进入辽宁的资本以港资为主,达142亿美元,占到总量40%。房地产是港资投资的首选行业,其次是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仓储邮政。
此外,依托辽宁的大型工业基础,韩国STX集团投资近10亿美元的造船项目、新加坡万邦集团投资10亿美元的船舶修造和公共港区建设项目、全球最大芯片制造企业英特尔公司投资25亿美元的12英寸芯片厂,这些大型工业项目纷纷落户辽宁。
截至目前,东北三省三年来累计引进资本总量为270多亿美元,主要来源地前三位为香港、韩国、日本。
第五波 西部大开发
2000年,大陆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引导内外资进入西部,不仅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投入,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甚至超过沿海。这一新的投资引导,也及时反应在投洽会上。2000年11个西部省区全部作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投洽会”成员单位齐齐亮相,此后西部地区从投洽会上获得的成果一年比一年丰硕,获得外资中的70%来自于投洽会。
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60多家在成都和重庆落户,30多家在西安落户,其中多数驻足高科技领域。飞利浦半导体公司将中国区研发部门放在西安,其总裁皮特•考克说:“就是看重了这里密集的智力资源。”
不仅如此,西部丰富的矿产、能源资源也是吸引力之一。2000年,全球最大的能源企业之一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正式涉足中国西部,在成都组建总投资7200万元人民币的四川壳牌燃油有限公司,争夺西部成品油市场。时任壳牌石油公司东北亚集团总裁陈嘉逸坦言,壳牌最关注的还是是中国“西气东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截至2005年,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总额为277.9亿美元,占大陆累计使用外资额的4.37%。
资本波浪型西进
如果把大陆分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进行简单分析,会发现84.85%的外商投资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中部仅为8.87%,而西部仅仅为4.37%,区域间比重严重不协调。
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最多的5个省市是:广东省(1516.57亿美元)、江苏省(898.48亿美元)、上海市(553.94亿美元)、山东省(529.32亿美元)和福建省(478.51亿美元),5个省市合计占全国实际吸收外资总量的63.89%。
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最少的5个省区是:西藏自治区(56万美元)、青海省(1.33亿美元)、宁夏自治区(2.94亿美元)、新疆自治区(4.73亿美元)、贵州省(6.31亿美元),5个省区约占全国实际吸收外资总量的0.25%。
湖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肖光恩指出,这种波浪式的推进方式,将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占据主流。
资本跃进─区域
作为拉动大陆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外商投资、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入在过去的20多年里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这些增长得益于外商投资的直接驱动。对于大陆的微观区域而言,外资注入量的不同,也直接导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邵汝军认为,大陆将改变以往针对外资引进的传统东部、西部、中部的划分方式,而以“八个区域”的来划分,以利于制定不同政策引导外资进入。这一趋势,也将必将在未来的投资洽谈会上体现出来。
南部沿海
南部沿海地区包含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福建区域。截至2005年,该区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900亿美元。
外商投资以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装配项目为主,初期大幅拉动了大陆转口加工和出口贸易的增长,随后拓展至机电、电子信息、通讯、化工、基础设置等。
区域呈现出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的需求,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需求旺盛的特点。在产业比重中,服务业的已占三成以上。
几年来,该区域一方面继续扩大与东南亚、港澳台的合作,随着CEPA(内地与香港建立更为紧密经贸关系)的签署,双向资本交流变得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加大腹地拓展和产业配套链条的完善,泛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把经济体腹地延伸至湖南、江西、浙江南部等地,使省市间区域资源整合的力度大为加强。在产业链条方面,区域的选择也偏向于电子信息、化工、机电、金融、物流等产业。
东部沿海
长三角区域是内地资本最为活跃的区域,具备了承接国际制造业中心向该地区转移的条件,成为设立生产基地的理想场所,对在大陆有长期投资规划的外商有很强的吸引力。
通过投洽会这一平台,2006年,仅江苏省吸引台商投资就达112亿美元,成为当年台资进入大陆的首选地。江苏昆山更成为台商在大陆最大的聚集地,形南部沿海地区包含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福建区域。截至2005年,该区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900亿美元。
外商投资以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装配项目为主,初期大幅拉动了大陆转口加工和出口贸易的增长,随后拓展至机电、电子信息、通讯、化工、基础设置等。
区域呈现出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的需求,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需求旺盛的特点。在产业比重中,服务业的已占三成以上。
几年来,该区域一方面继续扩大与东南亚、港澳台的合作,随着CEPA(内地与香港建立更为紧密经贸关系)的签署,双向资本交流变得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加大腹地拓展和产业配套链条的完善,泛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把经济体腹地延伸至湖南、江西、浙江南部等地,使省市间区域资源整合的力度大为加强。在产业链条方面,区域的选择也偏向于电子信息、化工、机电、金融、物流等产业。
东南沿海
长三角区域是内地资本最为活跃的区域,具备了承接国际制造业中心向该地区转移的条件,成为设立生产基地的理想场所,对在大陆有长期投资规划的外商有很强的吸引力。
通过投洽会这一平台,2006年,仅江苏省吸引台商投资就达112亿美元,成为当年台资进入大陆的首选地。江苏昆山更成为台商在大陆最大的聚集地,形成以电子信息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ITT(美国工业集团)、华硕、宏碁等知名台企落户昆山。
FDI直接提升了该地区出口产品的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外商投资产业包括汽车、化工、电子信息、金融服务、教育、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基础设置等诸多方面。在区域出口产品中,纺织品、机电产品、电子信息产品、轻工业品占较大比重。截至2005年,该区域累计吸引外资达1600亿美元。
此外,依托于上海这一千万人口的外向型大都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找到了良好的土壤。
北部沿海
北部沿海地区包括以日韩投资为特色的胶东半岛和京津冀投资区。截至目前,区域累计引资达940亿美元。
从2000年第4届投洽会开始,山东省开始吸引外界目光,实际利用FDI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吸引了一批知名度高、市场份额较大的大型跨国企业到该地区投资,主要来源地为韩国、香港、维京群岛、欧美、日本。
目前,在山东省投资的著名跨国企业已达110家,其中居世界前100位的大公司有26家。其投资项目主要涉及能源、交通、港口、通讯、汽车零部件、电子、医药、建材、造纸、化工等领域。截至目前,山东累计引资559亿美元,成为地区之强。
东北地区
在第八届投洽会上,“振兴东北”是重要的主题,东三省的招商引资工作高速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直接对接东北亚经济圈。东北地区实际利用FDI的比重逐步上升,2004年达到59.4亿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5%。
长江中游
2000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长江中游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长江航线众多的港口、较好的工业基础、较强的配套能力和不断发展的集装箱运输,使外商可以在占领长江中游市场的同时,为进一步向市场潜力巨大的西部地区进军奠定良好的基础。
2000年以后,长江中游地区实际利用FDI迅速增长,得益于泛珠江三角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西实际利用FDI逐年增长,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南部沿海向江西的转移投资。
黄河中游
黄河中游地区——山西和河南实际利用FDI总量很少。2005年,实际利用FDI占全国的比重,大约为3.1%。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实际利用FDI数额很小,2000年第4届投洽会后,西南地区的引资出现加速。贵州更是在第十届投洽会上创造了单项目引资39亿美元的历史最好成绩。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实际利用FDI总量非常少,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基础设施和资源丰富的大中城市。
在第7届投洽会之后,西安的潜力被发挥出来。依托于其长期积累的深厚科研能力、人才储备以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加之劳动力成本较低,自身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等诸多因素,西安成为内外资新宠,截至目前,西安引进内外资本已经超过100亿美元。
资本跃进─投资领域
投洽会作为中国投资的风向标,投洽会更重要的是引导外资进入更为宽广的领域。在投洽会的带动下,外商投资中国的反应变得更为迅速和准确。
如果探寻外商投资领域的变化的过程,我们会发现1997年和2002年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但在此之后,明显的投资增长在现代服务业。
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湖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肖光恩指出,1978年的改革开放,来自港澳台的资本做为开路者进入大陆,投向集中在“来料加工”、“出口贸易”型的中小企业上,这些企业主要涉及行业在农产品加工、化工原料以及化工制造、电子工业等。
从1985年开始,部分外资开始进入广东省、福建两省的部分公路、桥梁的基础设施设上来,这是试探性的投资,并未形成更大规模。1992年开始,外资在南部沿海各省的投资逐步拓展,开始进入电子信息业、房地产投资、建筑材料、能源、制造装备工业;与此同时,部分外资还涉及了服务业,例如,物流业。
大变化在90年代出现,随着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外商投资大规模进入大陆,所涉及的行业也逐步拓展至专用设备制造业、通讯业、能源产业、港口物流、外贸。
面对投资浪潮的到来,1997年大陆第一次制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对十八个产业223个项目进行投资,也设定了限制投资和禁止投资项目176个,使得外商投资方向更明确,得以进行积极投资。这一投资引导立刻在当年的第一届投洽谈会上显现出来,各省市推出的招商项目大为拓展,所涉及项目包括了之前对外商有所限制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航天航空、服务业等。
金融领舞服务业投资
在第一届投洽会上,大陆首次开放商品服务业,允许外商进入社会零售行业。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大卖场正式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大陆。
2002年第六届洽谈会首次设立服务贸易展区,系统地向外商介绍大陆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证券、司法、建筑、医疗卫生、教育、铁路、民航、外贸等8大热点领域的基本概况。
这一变化来自于一份新的国家商务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专家指出,这一目录突出了两点:一方面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如取消港口共享码头的中方控股要求,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另一方面,适应中国入世承诺需要,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商业、外贸、旅游、电信、运输、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贸易领域。
2003年,大陆开放13个城市允许外资银行进行经营,此外,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的上限被放宽至20%。
早在投洽会上嗅到风声,提前做好准备的外资银行反应迅速。当年,恒生银行、新加坡投资有限公司、国际金融公司(IFC)参股兴业银行,合计持有兴业银行24.98%的股本。恒生银行独占15.98%,成为兴业银行第二大股东,仅次于福建省财政厅。
到了2003年末,62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1家营业性机构,用1.4%的资产总额,获得中国银行业外汇贷款的13%。
在证券市场方面,瑞士银行和野村证券于2003年5月成为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并于6月获得投资额度。2003年7月,QFII正式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汇丰、渣打、日兴资产、花旗、瑞银国际等,也相继在2003年至2004年间获得QFII的资格。
2005年,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如愿以偿地入股中资银行。
仅仅在2005年,服务贸易领域(不含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合计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445家,合同外资金额390.31亿美元。其中银行、证券、保险行业新批设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18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20.81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达279.19%。
截至2005年末,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2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54家营业性机构;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7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40家代表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绝对额从1994年底的118.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底的871.85亿美元,11年增长了736%。此时,在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也达到了4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
能源投资热浪袭来
2005年9月,世界上最大的私营煤炭公司美国博地能源公司中国公司北京代表处开业。而在此之前,美国亚美大陆煤炭公司在山西成立了山西亚美大宁能源公司,并取得了56%的控股权,另外美国摩根银行购买了兖矿H股1.7亿股股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公司也陆续到中国的山西、陕西、内蒙等产煤大省区寻求参股当地煤矿。
三菱重工和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则投资发电设备市场。荷兰皇家壳牌认为中国到2020年能源的需求将翻一倍,看中“西气东输”等大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