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涨价的一点原因(给研究机构们上一小课)


    一直没兴趣写这个话题,老是觉得庄总是在没事搞事,这年头报纸只有降价的,哪有涨价的。后来开了几次会,看了很多材料之后,才觉得涨价还是有很大的用意的。

    南都涨价这个事情,世纪华文做过研究,从发行量、覆盖率、滞销率等方面提供了很翔实的数据,有兴趣地可以去看一下。南方都市报涨价之后市场份额下降得很快,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说到他为何涨价,一方面,官方说法是1、质价倒挂,这当然是假话,你见过有谁恬不知耻地说自己实在太出色了、太优秀了,你们不花一倍的钱来买我的报纸是你们的损失?质量来说,南方都市报在深圳当地确实是一流的,但是还不至于一流到可以贵一倍的地步。注意,“在深圳当地”这句话,下面还会提到;2、成本压力,这是外界普遍的说法,南方都市报报叠多、报纸厚、成本大,不涨价难以为继这样的规模。这也只说对了一半,成本压力每个报社都有,懂行的人知道,现在哪个报纸是靠发行赚钱的?哪个报纸会以发行作为其利润增长点?别说报纸,现在大多数杂志都不走发行(除了vogue等高端时尚杂志之外)。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涨价呢?

    那他为什么还要涨价呢?很多人和研究机构没有看到广东媒体的一个特殊现象:一报多版。理论上来说,这是新闻出版总局明令禁止的,即一个刊号下出版多种不同的刊物。南都在广州有广州版,在深圳、佛山、东莞都有当地的板块。但是,这些板块是相互不通的,也就是说,在广州买的南都和深圳买的南都基本上就是两张报纸,有时候甚至头版都是不同的,唯一相同的大概只有广告了。这个格局是否仅在广东出现我没有做过调查,但这样做的实际效果是:花同样的钱买同样的报纸,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涨价的最基础的动因。

    由于以上的原因,南方都市报在珠三角7城经常出现相互“走私”的情况,零售商会将较好的南方都市报“走私”到另外一些城市去出售,而这输出地基本上就是深圳。不可否认,深圳的南方都市报办报质量上首屈一指,因此才引来大量的“走私”。南都多次在不同场合中提出要“控制发行量”。这个词语可能对一些刚起步的报纸来说简直是触目惊心,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由于深圳版的南方都市报走私现象严重,导致成本迅速增加,同时挤压了周边城市南都的推广,因此才会出现南都在深圳涨价的情况。当然,我相信庄总肯定是综合考察了发行和收入之间的均衡关系之后才提出这一动议的。南方都市报这样的报纸已经不再需要靠扩大发行来获取市场优势、提升广告收入了,最重要的还是报纸的内容品质。当然,在整个局面稳定下来之前,南都别的地方版是不会提价的,还是会维持“定价2元,优惠价1元”的幌子,至少会维持一年左右,这是我的猜测。

    实际的效果是,南方都市报深圳版提价后,和周围其它城市的南都形成了1块钱的价格差(当然发行渠道中可能并不是1块钱),走私现象顿时减少了。实测东莞每天因此能带来5000份左右的正增长,也就是说,“走私报”至少少了5000份。

    这个观点是这件事引发出来的:新闻就是娱乐,娱乐是没有边界的。

    为什么会出现“报纸走私”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新闻实质上就是一种娱乐。对中山、佛山、东莞的老百姓来说,花一样的一块钱,看深圳版的南都更好看,猛料更多,而看本地的南都就看不到这些。他们并不十分在乎本地新闻和外地新闻,只要有意思,他们都乐意看。

    这种现象只发生在广东吗?不是的,上海就有,上海城北几乎是扬子晚报的天下。想象一下,一张南京出的报纸,即使最靠近上海的昆山发生的事情,也和上海差着40分钟火车的距离,上海人为什么爱看扬子晚报?因为以前上海的报纸面容教条死板,横竖看不出东西来,凑近了看,才发现从报头到中缝,字和字的中间都写满了“龚X平”三个字;相反,发生在200公里以外的那些事情,虽然和上海人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写得好看、生动、有意思,当然会获得认同。老百姓可能不会关注今天开会韩正讲了什么,反而会关心安徽打工妹在南京被丈夫遗弃的新闻。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一到7点,江苏全省收视率可以到10%,他报道的无非也就是以南京本地新闻为主。但是,料猛、有新意、形式独特、观点鲜明,超过普通城市的新闻制作水平,因此得到了全省的认同。

    新闻本质上就是娱乐,从这个观点出发,很多事情就很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