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这次又出事了。成都研发中心一名年仅27岁的员工跳楼自杀。华为似乎中了魔咒一般,每年都有人死,每次都是华为的人死。华为似乎成了反映旧社会的文章中那种“资本主义工厂”、“剥削机器”、“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
胡新宇、乔向英……,加上这次这位,按照网上的统计,在华为“严苛”的盘剥下,已经有至少37位优秀的人才、祖国的栋梁把性命葬送在这个公司。一时间人心惶惶,外行人看来,华为不是一个该去的地方。我虽然不是内行人,但是据几位电信相关专业的同学说,华为还是很多工科学生心中的梦想。不说别的,我的大学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拿华为当保底offer,可见其档次相当于四大。可为什么华为给人的影响如此面目可憎呢?
不仅仅是死人这件事情上,前一阶段的员工集体辞职时间,媒体的矛头也都直指华为,最后弄得全国总工会都出来说话了。然而华为在世界范围的经营业绩却很少有人提起。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提供商和运营方案提供商之一,华为大部分业务都在海外,面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并已打入欧美市场。华为绝对是国内企业的骄傲,却受到了国内舆论如此的冷遇,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其公关意识极差,甚至于没有。
作为一个8万多人的大型企业,每年因工伤死亡率应该是多少呢,可参照的标准是:2005年的美国,农业的死亡率为万分之32.5,矿业是万分之25.6,交通仓储业是百分之万17.6,建筑业为万分之11。这个数据可能偏高,而欧盟的年均工伤死亡率为万分之3.7人。我们就算软件业没有这么恶劣的工作条件,假设软件行业是“行业标准”死亡率的十分之一,那么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远不如欧美的中国,即使按照最低的工伤死亡率来看,华为每年有两人因公去世,也是在正常范围之内的。何况在华为去世的很多人,都是因自我原因自杀死亡的。中国的自杀率据报道为万分之2.3或2.2,那么到底是谁规定万分之二的人不能在华为工作呢?
综上统计,像华为这么大的企业,每年有10人因自我原因自杀或者2人因工伤死亡,完全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的。我相信别的行业、别的企业也会有这样的人,因想不开,或因工伤失去生命。而华为,一而再、再而三的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媒体公关意识及其薄弱造成的。上面说过,华为的主要业务在海外,且并不提供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企业专注于研发。这样的企业最容易忽视国内舆论的力量。它的目光高高在上,以为搞定了海外市场便有了利润保障,有了钱一切都好办。殊不知,这样地位的企业即时你不找媒体,媒体也会来找你。找不到你的好事,就开始找你的坏事。好奇心是新闻的来源,华为要是像微软、IBM一样一天到晚新闻不断,一会儿任正非出席什么论坛了,一会儿上半年产值上涨百分之多少多少了,我相信也就没有那么多好奇的媒体来关注一个因自己心里原因而自杀的普通员工了。正因为长期的与媒体隔膜,导致连见怪不怪的媒体都用一种好奇的眼光来审视华为,这可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最终甚至形而上学,到了责难公司企业文化的程度,实在是华为的悲哀。
另外,华为现在的地位也很尴尬,似乎已经成了不良企业的典型代表。规避新劳动合同法、员工过劳死、员工自杀,种种负面报道令很多不知道华为的人也知道他的劣迹。于是,媒体的“狼性”开始显现:反正你也不管是吧?反正你也不出来说句话堵住我们的嘴是吧?那我们就狂咬。也就是说,华为和媒体、和舆论之间的较量,华为处在了下风,这是一个企业面临的很危险的境地。
我建议,华为尽快成立公关事业部:我不知道华为是不是有这个部门,如果有,我不希望这个部门的人是那些做技术“不够材料”的人放进来凑数的。华为必须从现在开始十分注意这个部门和这一块业务,甚至要提高到主要工作重点的程度。通过媒体公关、社会活动、公益捐助等一系列对外展示形象的机会,扭转华为在舆论中的不利地位。我认识很多华为出来的人,他们都对华为的培养念念不忘,他们在各个企业都是技术骨干。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不应该在舆论的洪流中被冲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