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常常会思考这一问题。
当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同的同学对同一场面做出了合乎他自己身份的却又是迥乎不同的回答时,我找到了答案。如果所有同学都回答说,王璐同学牵的不过是一头牛,那我们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不时有人做过这样一项颇有趣味的试验吗:画一个圆,问幼儿园的同学,答案千差万别,有回答气球的,有回答锅盖的,有回答太阳的,等等等等;而拿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得到的答案竟惊人的相似——这是一个圆。我不知道社会实践中的同学是些什么类型的同学,但愿他们再不要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我们的教育太需要一些“异”了,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更加宽容一些。
看过一部电视剧《陈景润》,这部电视剧成功塑造了陈景润这位新中国的数学家。我就在想,陈景润要是在今天分数一统天下,“标准”更加完备的时代,他还能摘下数学王朝的皇冠吗?恐怕危险。因为他连一个合格的中学老师都当不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生活能力极差,终生未在国际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等等。其实这也是这个时代产生不了陈景润的原因。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意识已深深烙入教育者的头脑中,教育者们在用这个流水线来制造未来的劳动者,务求整齐划一。如此产品,毫无个性而言,悲哉教育!
韩寒最终退学了,他受不了现行教育的戕害,因为他的各门功课包括语文都不合标准。退了学的韩寒专事写作,一部部有血有肉的小说陆续出炉,依然故我地用他冷酷的笔触敲击应试教育沉重的大门,尽管声音有点微弱。最新消息,他现在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了。中国作协最终接受这个“异类”,也隐隐约约对应试教育嘲讽了一把。
陈丹青愤而辞职,曾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一个有影响的画家,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博士生——因为他们需要过英语六级。搞国画也需要过英语六级,这样的超级笑话只有在中国影视教育体制下才会出现。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我看了,心情很沉重。
兰州的王大可十四岁考北大硕士终于成功。他没有完整地上一年学,深谙应试教育利害的王大可父亲通过中国古老的传子的私学方式帮他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而大学课程全凭自学完成。王大可要是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学,至多也就是一个初中一、二年级的高材生,仅此而已。王父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王大可不是天才,他和其他孩子一样。
刚刚结束的一个学期内,学校的教改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展开。而我担心的是,应试教育的实质不变,其所谓的丰富多样的“崭新”形式不过是昙花一现。我们呼吁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共同期期待。我又一次听到鲁迅那振聋发聩的声音。
“救救孩子!”
当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同的同学对同一场面做出了合乎他自己身份的却又是迥乎不同的回答时,我找到了答案。如果所有同学都回答说,王璐同学牵的不过是一头牛,那我们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不时有人做过这样一项颇有趣味的试验吗:画一个圆,问幼儿园的同学,答案千差万别,有回答气球的,有回答锅盖的,有回答太阳的,等等等等;而拿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得到的答案竟惊人的相似——这是一个圆。我不知道社会实践中的同学是些什么类型的同学,但愿他们再不要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我们的教育太需要一些“异”了,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更加宽容一些。
看过一部电视剧《陈景润》,这部电视剧成功塑造了陈景润这位新中国的数学家。我就在想,陈景润要是在今天分数一统天下,“标准”更加完备的时代,他还能摘下数学王朝的皇冠吗?恐怕危险。因为他连一个合格的中学老师都当不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生活能力极差,终生未在国际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等等。其实这也是这个时代产生不了陈景润的原因。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意识已深深烙入教育者的头脑中,教育者们在用这个流水线来制造未来的劳动者,务求整齐划一。如此产品,毫无个性而言,悲哉教育!
韩寒最终退学了,他受不了现行教育的戕害,因为他的各门功课包括语文都不合标准。退了学的韩寒专事写作,一部部有血有肉的小说陆续出炉,依然故我地用他冷酷的笔触敲击应试教育沉重的大门,尽管声音有点微弱。最新消息,他现在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了。中国作协最终接受这个“异类”,也隐隐约约对应试教育嘲讽了一把。
陈丹青愤而辞职,曾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一个有影响的画家,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博士生——因为他们需要过英语六级。搞国画也需要过英语六级,这样的超级笑话只有在中国影视教育体制下才会出现。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我看了,心情很沉重。
兰州的王大可十四岁考北大硕士终于成功。他没有完整地上一年学,深谙应试教育利害的王大可父亲通过中国古老的传子的私学方式帮他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而大学课程全凭自学完成。王大可要是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学,至多也就是一个初中一、二年级的高材生,仅此而已。王父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王大可不是天才,他和其他孩子一样。
刚刚结束的一个学期内,学校的教改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展开。而我担心的是,应试教育的实质不变,其所谓的丰富多样的“崭新”形式不过是昙花一现。我们呼吁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共同期期待。我又一次听到鲁迅那振聋发聩的声音。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