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科斯发表了一篇经典文献,首次指出“当资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其原因在于“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当追加的交易(它可以是通过价格机制协调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正是科斯建立的经济分析的法学体系在把交易作为基本单位后,才把研究对象转移到企业这个主要经济组织体制上来,建立起交易成本学说。由此而形成的西方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在市场上所观察到的契约形式,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都可以看作是在给定信息制约条件下,使专业化了的生产要素间的交易费用极小化的某种反映。因此,如果某种交易在市场上完成的费用大于在企业内完成的费用,那末交易就会在企业内完成。也就是说,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但可自由选择的经济组织方式。对科斯理论贡献较大的还是威廉姆森,他发展和完善了科斯理论并形成严密的体系,而且在企业与市场替代关系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的分析是从人这个经济中最重要的角色入手的,从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相互作用中探讨了两种相互竞争、相互替代的组织形式,即市场和等级结构(企业)的关系,认为无论企业是纵向或横向的扩大,在扩大过程中,企业内花了许多本属于市场范围的交易,行政命令的等级结构替代了以物价为杠杆的市场机制,这个替代过程是由经济效益,即节省交易费用为推动力的。接着建立了资产专用性的概念,从而为企业理论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西方企业理论中还有另一种企业理论——管理主义企业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追求最大化管理效用而不是最大化利润。如鲍莫尔1959年提出:企业把销售量作为最大化目标。迈里士提出把企业增长率作为最大化目标。他们从理论上摒弃了仅仅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或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古典模式,而倾向于将重点放在研究经理人员动力问题的理论上。采取这一思路的学者有鲍莫尔、西蒙、斯威特和马奇。虽然他们排斥了古典企业模式,但仍然采纳古典理论的经济行为假定,略有不同的是假定企业是按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则行事的。以阿尔钦和德姆塞兹(1972年)与詹森和麦克林(1979年)为代表的管理主义企业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理论,也被称为代理经济学。正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阿罗教授指出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一般的经济实体之间固定价格关系不同。他们之间是更复杂的一种函数关系。委托人事先确定一种报酬机制,激励代理人尽职尽责。代理人据此选择自己的行为,以求得自己福利的最大化。当存在隐蔽性行为和专有知识时,可以通过选择一种合适的报酬方式,无限接近帕累托最优境界。”阿尔钦和德姆塞兹曾试图在科斯的基础上移植经济组织理论,建议对企业给出一个有些不同的解释,然而这与科斯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他们的目的类似于科斯,想去“解释是从象企业这样一种组织通过专门化协作生产可能获得最好收益,还是通过市场才能获得收益的决定条件,即解释组织的机构。”他们把企业存在解释为雇员和雇主之间正在进行谈判的一组契约,并按照班组组织和生产,企业因班组生产而存在,这蕴含着要注意检查产出的完成、分配收益、观察投入要素的投入行为,作为监督手段去控制边际生产率和给出指令去做什么和怎样做等行为。尔后,阿罗作为一种对价格机制的选择,对企业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的组织之一,该组织是在价格制度失灵的情形下取得联合行动利益的一种手段。”根据阿罗的观点,企业与价格机制相比优点之一就在于它能“利用联合行动的优越生产率,比任何个体获得更多的信息,它的每个成员能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就克服了对个别组织生产能力的限制。”企业比价格机制优越的另一点,阿罗认为,是能“发展它自己的特别语言。”纳尔逊和温特也曾指出,企业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机构和市场机会选择。它具有能够贮藏信息的优点,并依据过去的经验来行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西方企业理论发展概括如下:由于科斯的开创性分析使得关于企业的本质和作用的经济组织理论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说交易成本表明是一个影响企业增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科斯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指出了这个基础和重要点。班组生产利益是阿尔钦和德姆塞兹企业存在的理由。联合行动利益是阿罗所强调的。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联合行动利益趋向于把单一企业扩展到一个联合组织并有助于企业的规模和增长的。上述解释有助于我们解释马索的观察结果:“产业经济必然从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中退出,并转向企业内部的行政关系。”当然,这并未充分解释出企业的本质,企业存在恰当的解释是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的可构成完整组织的和必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