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大力发展「知本农业」


  一、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九九八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因素,中国农业发展存在以下多方面的问题﹕

  1.农产质量量低,多数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

  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多数农户仍采取传统农业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

  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4.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低,农业科技贡献率为百分之四十左右,而发达国家为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

  5.农民增加收入困难,大量劳动力处于无业状态。一九九八至二○○○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为百分之二点一至四点三;

  6.农业国际竞争力低,从而面临着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巨大冲击。

  二、知本投入不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源

  农业主要的投入要素可分为四类﹕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知识,农业的发展就是这些要素的投入、结合以及产出的过程。因此,从投入角度分析问题才能找到真正的根源。

  从土地要素来看,中国农户平均经营规模只有零点五公顷,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况且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无弹性的,因此,依靠土地要素促进农业发展的空间是很小的。

  从劳动力要素来看,一九七八至一九九八年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就是劳动力的投入,与一九七八年以前的出工不出力完全相反。但是,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具有阶段性﹕前期主要取决于数量,当劳动力数量的作用达到限度时,主要取决于质量。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农民数量过剩,依靠数量投入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在一九九五年达到极限;同时,农民素质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仍然大量存在,依靠质量投入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非常有限。

  从资本要素来看,可以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前,中国并不存在真正的农业资本﹕农民的收入较多地转化为消费资金,而农垦系统的市场化程度低、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近几年取得了成就正是农业资本的作用。尽管目前对农业产业化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能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彻底解决农业问题而否定这种方式,况且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再加上国情条件不同,其作用必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愈加重要和突出。因此,必须加大资本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知识要素来看,中国农业的知识化尚处在萌芽阶段。农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主要包括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这些知识是存在的,存在于科研机构和工商企业组织中。现在的问题是,农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如何转移到农业活动中,转化为农业的竞争能力。因此,知识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目前还未表现出来,其发展空间是极大的,并且是无限度的。

  这样一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就是加大资本和知识的投入,即采取「知本农业」的战略。

  三、大力发展「知本农业」的若干建议

  以知识和资本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之为「知本农业」,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发展「知本农业」呢?我有以下建议﹕

  1.制定政策,吸引「三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国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这方面,浙江省、山东省的经验可以借鉴和推广。

  2.继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除免税政策外,政府应在龙头企业的并购、重组、产品出口、海外投资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3.积极推动农业企业上市,将农业发展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目前,中国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中,农业企业只有几十家,这显然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4.开发农业信托投资产品,集中社会资金,加大农业的资本投入。目前,中国农业信托产品是空白,这方面的发展潜力是难以估量的。

  5.运用保险手段,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提高农业企业竞争力。目前,中国农业保险品种极少,但发达国家较为丰富,应加快开发适合中国的农业保险品种。

  6.大力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改革,把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彻底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

  7.重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农业所需的技术知识有效地转移到农业企业和农民身上,促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农业竞争能力。

  8.恢复农民文化夜校制度,制定农业专家下乡授课的补贴制度,鼓励农业专家向农民传授知识,激励农民学习技术与文化知识,实现农民的知识化。

  9.加强农业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合作、交流主体应由原来的科研机构为主转变为农业企业为主;合作、交流的内容应由原来的理论、学术为主转变为适用技术为主。

  (此文为作者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的大会书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