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了·吹灯了·吹灯拔蜡了
谭汝为
天津话“吹灯拔蜡”这个词语,比喻人死了,就是“人死如灯灭”的意思。
幽默大师马三立先生在相声里有一段贯口台词:“过去了,下世了,咽气了,无常了,亡故了,不在了,没了,没有了,完了,完事了,完事大吉了,吹了,吹灯了,吹灯拔蜡了,嗝了,嗝屁了,嗝屁朝凉了,撂了,撂挑子了,无常道了,万事休了,俩六一个幺——眼儿猴了!”这说的都是“死”的婉辞或代称。
天津话俚俗口语中关于“死”的同义表述很多,除了“吹灯拔蜡”以及上文引述的之外,还有“回老家了”“见阎王了”“踹腿了”“上北仓了”“听蛐蛐叫去了”“吃嘛嘛不香了”等等,都带有诙谐搞笑的色彩。
天津话“吹灯拔蜡”,还比喻垮台的意思。例如:“日本鬼子是兔子尾巴——长不了,眼看就要吹灯拔蜡了。”再如:“这个文学社团,在我们学校历史悠久,出了几位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但是,传到我们这一届,就苟延残喘,只差吹灯拔蜡了。”
“吹灯拔蜡”还比喻恋爱失败,交情破裂,或计划泡汤。例如“漂亮姐和奶油小生一见钟情,但热乎了不到两月,就吹灯拔蜡了。”再如:“你把这事儿讲清楚了,不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咱就吹灯拔蜡,一刀两断!”
“吹灯拔蜡”也可以省略为一个“吹”字,例如:“谁承想煮熟了的鸭子愣飞了,结果婚事告吹”;“这个月的计划又吹了!”
“吹灯拔蜡”属贬义词语。但近年来,我们盛行在生日宴会上吃蛋糕。在切分生日蛋糕之前,必有“吹灯拔蜡”这道程序。这个规则性的程序,源于西方文化。主持寿宴的司仪须照章办事,但绝不能宣布这四个字,而须换另一种说法。——这就是在言语交际中的委婉和避讳,是应予遵循的原则,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