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织与参与3个以上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学生社会公益发展项目。当你代表或者作为组织成员的身份与你的个人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格形象,不见得每个人都是团队活动能手,但是不要丧失与放弃发展自己组织人格的机会,而且很大社交机会与信息获得与组织行为有更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参与这些组织及组织所从事的活动,对于大学生从单纯的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环境及生存条件的社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中,各种社团的建设事实上已经比较普遍了,因此新建学生社团的可能并不大,更现实的选择是参与到自己喜欢或觉得具有挑战意味的社团组织当中。即便是一些文体类的社团,诸如话剧社、登山社之类,也会通过参与这些社团的活动,陶冶情操、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发掘自身的潜质,有效圹大自己的社交网络和人脉资源。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专业课、积累足够的学分、按时完成学业,并拿到毕业文凭,仅仅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内容。通过组织和参与学生社团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对社会基本清晰的认识和人生志向,则是大学生活另外一项重要的使命。如果一个大学生在他行将完成四年大学生涯的时候,除了修够了学分、通过了各种考试,拿到了各种证书之外,在组织和参与学校社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公益项目等方面,处于基本空白的状况。那几乎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大概会很坎坷,因为他和社会实践的距离过于遥远了。就如同一个温室中的嫩芽很难经受外面世界暴风雨的洗礼一样,没有自觉地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对未来社会实践的适应能力,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一定是要尝尽苦头的。
很多人都知道一些美国大学的招生模式,一些比较好的大学对报考新生的要求,并非文化课的考试分数如何高,而是对其综合能力与素养的考查。其中,是否曾经参与过社会实践或社会公益项目活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一项导向性的规定,由于有这样的规定,那些有着进入名牌大学就读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被家长进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引导,开始了作为一个光荣的社会自愿者等良好个人成长记录的积累。一个在人生最初的教育阶段就开始的“为社会服务、为公众尽责”的训练,在其结束大学学业的时候,其对社会的熟悉程度、对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角色的理解,自然也达到了比较准确和自觉的程度。因而当他进入社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时候,就不会有那种生疏的感觉,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自觉地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就从参与社团和社会实践及公益项目做起吧。
4、读240本课外书。即便是在目前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读书也仍然是获取知识、拓宽视野最便捷的途径。我们普通人按照一个半月读一本书的正常速度,一辈子也不过读500本书左右。而我们如果学会用快读法阅读,在大学里就能读完240本书,平均每学年读60本书,大致相当于每一周读一本书。可以有很多种快读的方法供你选择,其中最好的一种方法很适合在校大学生,就是一组同学进行分工协作式读书,然后通过邮件的形式分享读书要点。这种阅读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而且能够集中群体的智慧,增强对书中内容的深刻理解,进而从单纯地阅读进化到深入理解、发散式消化吸收的阶段,并能够形成很有回味价值的书面笔记。显然这样的阅读效果,比起个人单纯地阅读,其效果要好上很多。
当然,明确读书在量上的目标,是建立在进行理性选择书目前提之上的。谁都知道,没有选择地单凭兴趣阅读,其负面效应可能是很大的。因此,对阅读书目的选择非常重要,至少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首先是应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方向,着眼于专业的横向与纵向深度的延展去选择;其次,应该围绕自己今后的职业定位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第三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选择那些有助于强化自己的国际化视野、突破传统的专业局限、进行挑战创新的书目;第四,也要适当地涉猎社会人文、自然历史、健康人生、文艺情趣等方面的书目,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适当调剂自己的业余生活情趣,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了这样明确的选择目标,在茫茫书海中泛舟,又有了读书方式的群体协作和优化,在如此文化熏陶之下的大学生,一定是一个知识广博、事业开阔、志向远大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很容易被社会所接纳和欢迎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