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间小路一路走来的人生
李华新
我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是属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因为伴随着三十年走过的不仅是我的成长,也是我的人生开始进入成熟岁月的历史。
而这一切现在想来似乎都和那条乡路有关。
1974年年底,一场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蓬蓬勃勃地到来,我作为下乡的知青,在参加了全市欢送游行的队伍之后,便随着整个系统的知青来到了这个村子,说实话,这里离市区并不远。但是因为不通车,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乘坐火车,而那个小站就是胶济线上的平陵城车站。
多年之后,当父亲有一次谈到它送我下乡的时候,说那天因为不放心我的住处安排,等他回来坐车返回省城的时候,车已经开走了,老人家竟然是自己走回济南的。而着一走竟然是走了7 、8个小时,半夜才到的家。而这事父亲一直没有说过。不过那次拉起他的孙子上大学时,我说送孩子上学时,才说到这事。
想想要是当时有汽车的话,那么就不会遭这样的罪了。不过,在乡下呆了不多久,公社也准备要修路了。因为当时由公社通向外界的是一条土路,道路也不宽。仅仅是有些拖拉机、马车什么的在跑。因为,在那个时候乘坐长途车回家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因为所在的地方,离济青公路大约有十几里地的样子。这段路程很难解决。要是晴天,乡路上满是大车辙印,路上也是高低不平,借人家的自行车怪不得人家不愿意出借,因为不是自己的自行车你不会爱惜的,车子如此的颠簸,就像咯在人家的心上。不过,尽管如此,你还是能上道的。要是到了雨天,那可就惨了。不光是车子无法骑,更多的时候是满车轮子是泥不说,有时不说然骑车子,而是要把车子扛到肩上。这样的事情,几乎是那个骑车子的人都遇到过。
所以说,当公社号召干部职工以及各个村子都有任务参与修路工程时,人人心里都很高兴。因为这次修路后,还要铺上沥青,心理便想这样以来公社的道路,就和省城的道路一样了,而且还会有汽车通行,如果是那样那时就不怕下雨了。而且路通之后,还要开通市郊客车。这样的话,不光到县上不用愁了。就是到省城,也不会这么难了。
记得当时还有农业学大寨农田建设的一些工程,各村对于平整土地这项工作很熟络,干起来也是比较顺手的。记得当年我被抽调到工地去,工地在平陵城附近。工程进行的很顺利,记得当时的公社书记姓刘,是一位大高个,他的老婆和我们在一个单位。因为这项工程很得人心。他妻子也是一脸的兴奋。也是好不得意呀。
说是风餐露宿也好,说是挑灯夜战也好。总之,在秋阳下挥汗如雨,那种畅快和畅想通车之后种种便捷,身上似乎又使不完的劲。
这个共同的心愿,使得人们干活是真心实力地干,虽然我只是负责一些医疗保健的工作,可是当时却是觉得真正有价值的是推上几小车土,现在想来,当时的人真是实在。
当我们公社的这天路修好之后,虽然通到县城明水的车通行了。但是,济南的线路却是在我离开后不久才通的。
不过因为有了这条路,人们再也不用考虑下雨时无法出行的问题了。因此在那条公社的乡级公路开通之后,也就成为人们严重的一道长长的风景线。而那时有时候下班后,有时竟然有事没事骑车到上面骑骑。自然,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也是经过了一番积攒钱的过程。
从在下乡时的田埂上一路走来到现在,想想自己所走过的道路,也充满了许多人生的感悟。那时乡下基本上都是土路,这些土路大多是村与村之间的道路,那时基本上出了公社驻地下到各个村去,基本上都是都是土路。好一点的铺上一些沙石。或是炉渣什么的、对于柏油路那时可是算比较高级的。记得道路修好之后,有人打听自己是在乡下工作,在问到交通是否方便时,自己的答似乎就是有了挺足的底气。再后来公交车开通了,县乡之间的公路也开通了。再到后来,大概是在自己从事新闻工作之后,距离那次修路,已经又20多年的时间了,自己到乡下搞落实惠农政策的调研。自己恰逢遇到一个山区的公路通车,自己作为嘉宾剪裁。看到那些百姓的高兴劲,自己也是感同身受。因为行走的村村通工程,在全省早就贯通了,而且就连一些偏僻的山区小村也开通了客车。这一变化你经历了才会有良多感慨。
土路、大道、石子路、柏油路,再到现在的高速路,现在久居城市的人,不会有这么多感慨的,我现在依然在骑着自行车上班,有人问怎么不买车,说没钱也是事实,说自己对路的一种亲近感,也是事实。因为,在你骑着自行车,看着车轮碾过时,那沙沙的声响,会使你兴奋,会让你感到人生经历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断修路,铺展自己的人生旅途。也许在自己修的路上行走才会有这样的一番真情实感。自然现在要是依旧子乡下上班,交通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一些家在在临近县城工作,家在省城的,往往是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来回,更何况是现在的一些大学校园早就在过去的乡下落户了呢?!
(济南 李华新)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