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前打开邮箱,收到一份简历,要不是有姓名和对应的照片,笔者根本就无法辨识该人是以前公司的一位同事。简历包装中可以如此“完美”地将工作经历打造来贴近职位需求,实属罕见。要不是因为曾经是同事,换个人看到这份简历应该很顺利地就安排简历了吧。本想联系下旧同事,但由于其先行离开原公司后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就是在原公司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交集,只是知晓这个人的工作而已,现在联系说什么呢?提醒其注意下?但其必然问起是怎么知道的,只有说收到简历,那给其的感觉就是质问,不好不好。思前想后,为了谨慎起见,找了原公司的经理询问公司是否有其他别名,在明确回复没有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尽管以前也遇到较多简历包装中的诚信问题,但当事人能和自己联系起来后,心中的震撼是无法言语表达的。
思前想后,写下部分文字,希望能警醒部分人能很好地直面简历包装中的诚信问题。
简历包装中的诚信问题较为明显地表现为提供虚假工作经历。随着就业压力的倍增,这样的问题近年内有明显上升。这些问题多表现为虚假的工作内容,工作经历交叠自相矛盾,工作时间不真实等。这迫使企业在面试的时候在评估能力前首先核实简历的真实性,实属无奈。而在面试过程中能够分辨的问题也基本局限于分辨工作内容的真实性。
还有人为了迎合公司的招聘需求提供一份相关工作经历后,担心简历太多公司没有及时看到简历,随后又提供简历,结果忘记了自己以前的内容,公司的结果是收到2份同一个人的完全不同的工作经历。
而对于工作时间和工作职位基本只有在背景调查中才能调查出来。笔者就遇到几例在背景调查中落马的案例。在通过面试评估肯定其能力是符合公司职位的前提下,做背景调查时却黯然发现其工作经历是假的,主要表现在时间上将某份工作延长,甚至有将1个月延长到1年的情况。对于这样的人员公司也只能感到很遗憾,能力被认可了,但因为自己的诚信问题丧失了较好的机会。
或许,造成这样的现象是就业压力的倍增,部分人员怀着侥幸和投机的心理来包装自己,殊不知中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啊,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表象,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首先就是来源于诚信,谎言总会有被揭穿的时候,自己最终会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毕竟诚信本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