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韧:一个心虚者的自白(批注版) |
|
一个心虚者的自白
户才和/文
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实在忍不住要牢骚几句。
刘韧对DoNews实习编辑的十点要求!
1.不要企图使自己的文字充满美感、幽默感,这些都是行文的累赘。 批注:文字通顺是对编辑记者的最基本要求;美感、幽默感是对编辑文字功力较高层次的要求;有观点、思想、内容是对编辑记者的最高要求 批注:内容决定实形式,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决定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该用长句的地方就用长句,该用短句的地方就用短句。长句不一定就会产生歧义;短句也不一定就能够清晰地表达内容。基本的方式就是先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说什么,然后再想想该用什么方式。 按照刘韧先生的意义,用英语表达的内容基本上就都是垃圾了。不过,这种判断和我们实际看到的状况刚好相反。 批注:时间是逻辑顺序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 想要表达的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是选择采用什么顺序的重要依据。不要低估读者的智商!很多时候读者的智商比现在所谓的编辑记者(更不要说是一般的实习编辑)要高而不是更低。 事实上,如果编辑记者搞不清楚事情(想要表达的内容)的逻辑结构,那么即使他/她采用时间顺序也很难把事情向读者交待清楚。 编辑/记者跟读者的约定是靠长时间的交流形成的,而不是时间本身。
批注:内容决定实形式,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决定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该用长句的地方就用长句,该用短句的地方就用短句。长句不一定就会产生歧义;短句也不一定就能够清晰地表达内容。基本的方式就是先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说什么,然后再想想该用什么方式。 把上面的“句”改成“段”同样合适!!! 一个200字的段落不一定流畅;一个500字的段落也不一定混乱。 有时候,一个20字(甚至更少)的句子就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段落。 刘韧似乎没有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网络新闻的标题时代所产生的大量垃圾,正在引起广大网民的极大反感! “不太好,不太流畅”和“混乱”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别?究竟其中有哪一种状态是读者所需要的?希望刘韧先生能够认真思考一下再回答。
批注:“1、2、3”,好像是某些人攒稿子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方式。某些领导的秘书在给领导写报告的时候,也比较喜欢用这种模式。 6.先说结果。然后再说原因。强调结果,不必太强调原因。原因都是事后人找出来的,没多大价值。 批注:结果往往是原因的自然延续。 结果通常是简单的,并且是通讯一类的题材重点报道的对象。中高端读者通常会更加关注原因和过程,因为这些对于大多数中高端人群来说更有启发或者借鉴意义。 相对结果而言,原因和过程往往被某些人有意识地隐藏起来,因此编辑/记者在挖掘真实原因和过程的时候通常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批注:不管刘先生承不承认,中文其实是地球上比较模糊的一种语言。 文言文倒是很精炼,但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读懂文言文。 批注:对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永远也不会有最好的输入法,只有最适合的输入法。 输入法就跟老婆/老公、房子、车子、工作甚至情人一样永远都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批注:关于信息量,媒体首先需要明确两点:第一,目标读者群是些什么人?第二,什么的信息是这些目标读者群想要的?第三,这些目标读者群喜欢什么形式的信息,通常他们可能通过哪些渠道接触到其想要的信息?厕所、书房、办公室、卧室、出租车还是飞机上? 批注:应该相信,自己的文章永远都能被做得更好。 好的文字绝对不只是单纯修改的结果。 好的文字是专业知识积累、人脉关系、平台、个人品牌、文笔和时间的综合结果。 批注:码字本身就不是新闻系学生的专利!
改了这么多,我开始怀疑,上面的“十条”是著名的刘韧先生亲笔吗?
来源:http://www.howvc.com/blog/u/21/archives/200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