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动我的学生来访续
龚明德(夏下拟稿)
昨天午睡后刚起床,听有人来敲门,开门就见对面门口站着两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我记得见过他们,刚要张口问,他们就自报家门说:“龚老师,我们是上次来拜访过您的四位同学,另一位女同学有事来不了。”我赶紧将对面书房门打开,请他们进去坐。
刚坐下,他们就嚷着说要看看我最近的收获,我将《苏联改革的轨迹——戈尔巴乔夫言论辑录》、《笔耕余录》等书和最近从网上购买的一些书给他们过目。
他们倒是记得上次我说过的话,来了是要干活的。就各自找了一把凳子,围在我的“南花园”处的一个矮柜子旁,修起书来了。刚好今天天气不错,我就告诉他们,对着太阳,用餐巾纸轻轻擦书上的霉斑,这样做了后,书的寿命可增长不少年。他们就各自忙开了。
一个小时后,看他们也弄得差不多了。我叫他们喝点儿水,休息一会儿。
他们边弄书边说:“龚老师,我们也去过您介绍的那个旧书市场,去了两次。”其中一个同学说:“我看中的一本民国版的巴金《家》,乱糟糟的,老板开价就是三百,吓得我不敢开口还价,所以也没什么收获,倒是感受了那儿的氛围。还有就是开门冲上楼的那一瞬,简直就是脚没踩着地就被挤着向前移动的。自然电梯是再不敢选择的了,因为怕没挤进去又被旁的挤出来了。我是真的佩服龚老师您能坚持这么二十多年淘书的精神。”
我说:“兴趣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就跟别人喜欢打牌抽烟喝酒的人一样的,我只不过爱好跟他们不一样而已。”
那个女同学说:“龚老师,那儿有个摊主,可能六七十岁左右,我在他的摊前翻了好一会儿书,有本书没有封面,我正打开来看看内容,他以为我要买这本书,就说这本书十五元,我本来就没打算买随口说封面都没,也没版权页,作者是谁都还不知道呢。那人就说:‘拿来我看看。’他看后说:‘来嘛,你过来看嘛,这儿写着《高干大》。我告诉你,作者就是欧阳山,不信你回去查工具书去。’我一听就来了兴趣,就跟他说开了。我说:‘老板,看还出你还知道挺多的嘛。’他自豪地的说:‘干我们这行,不像以前了,一本书给两三元就卖,现在不懂行挣不到钱,所以我们也得自修,平时收回来的旧书还是要翻翻的。还要懂得哪些老买主需要哪些类型的书。看嘛,那个走过去的提蓝袋子的老师就经常买我的书。常在这儿买旧书的人好多我都认识。’听他这么一说,我还是在他这儿买了两本书,共花十八元。我还在市场上看到了您,但不敢叫您,准备下楼后见到您再打招呼的。不过,后来就没见到您了。”
我告诉他们:“你们说的那个老头姓唐,卖了好多年的旧书了,人挺不错的。有时把好书给我留起来,等我选。 就今年我在他那儿就买了不下三千元的书。我一般是将确实需要的先买下,然后在如有余钱的情况下再下手,如果超出了我自己的购买范围而银子又有限的情况下,我也只好不买。”
他们说最近还在我的那位未见过面的老同学公司里上班。
他们将其上一次的突然来访后我写的博文告诉了我的那位老同学,那老同学说:“这个龚明德啊!一辈子爱书,是被书害苦了,我那点儿钱还不够他做书架。”
三个同学们告诉我,我的那位老同学仍在湖北,只是在这边发展了一个子公司,说是等我回湖北了再聚。我也请同学告诉他,请他有空到我这儿坐坐。
闲谈中他们已把那十几本书处理好了。
其中一个说:“龚老师,还以为你不在家呢,来时敲了好一会儿门,都没反应,我们都准备走了,下次再来呢。到楼下我们把东西交给门卫,让他转交给您。门卫说龚老师在家,没出去。他就到车棚看了看,说自行车都在,肯定在家。”
我告诉他们,对面的“生活区”是上个月收回来的,吃饭睡觉都在那儿,刚才就在生活区睡午觉;这边的大间,是书库,工作用并兼带作会客厅。
他们说在网上给我买了十本《书生清趣》,地址是留的我的玉林住处,应该就这几天到,问我收到没。我说没有。我问他们为什么给我买这本书,们说这本书是我的近作,而且上次来说是要看看的,听龚老师说只有一本了,而且还是自己的,写了名字。你拿来给我们看了后,我们都觉这本书读着轻松。回去在网上查到有买,我们就订了十本,算是我们送给您的一点儿礼物。
他们告诉我,说有个同学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动小组来,被他们拒绝了。因为这些同学都很苦,大部分都是自费读书,而且我们送来的钱也不是我们出的。
他们说要走了,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来递给我。我正欲送他们下楼,他们说什么也不让我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