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中国经济数据:前三季度CPI同比涨幅为7%,其中9月份为4.6%。
辽宁专家分析称,CPI如此滑速,或可理解为通胀压力大大减轻甚至是解除,但同时也必须正视经济增速的下行,若政策反应不及时,货币与消费紧缩及经济下坠压力仍会很大。
不安的喜悦
“前三季度CPI同比涨幅为7%,其中9月份为4.6%。”
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的这一经济数据让人不得不睁大眼睛。6个月前此数据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0%,3月份同比上涨8.3%。而彼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居民消费价格调控目标是4.8%左右。眼下,中国离目标再近一大步。
而权威经济专家、辽宁省社科院经研所副所长王广林认为,,CPI如此滑速,或可理解为通胀压力大大减轻甚至是解除,但同时也必须正视经济增速的下行,若政策反应不及时,货币与消费紧缩及经济下坠压力仍会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也有认同,控制物价过高过快上涨已没有问题,应适当考虑不再将控制物价放入决策层面。
公开资料显示:9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9%,降至一年来最低点,贷款增长速度从2、3月份开始一直连续下落,货币已经出现紧缩现象。明年CPI增速如果下降到1%-2%,GDP增速可能会下滑到8%。
“上述变化投射于辽宁,或可引发各种应激反应。”王广林说。
1:2的困惑
20日下午,《时代商报》就新公布的CPI数字,随机访问了近百位普通消费者,不出专家意料,所有人的感觉均是“终于可以再松口气了”。
但专家们看到的却是“整片森林”。
“首先是农业。”王广林说,CPI保持在合理区间所影响的食品和粮食价格有利农民增收。农业大省的辽宁长久以来,农村人口收入增长迟于城市居民。
事实上,学界一直在担心,CPI回落幅度过大,会导致农民增收出现问题。因为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过去这段时间价格上涨主要是农产品上涨,占到80%,这种价格上涨实际是有助于农民增收。
“企业同样也对CPI爱恨交加。”王广林提醒外界,辽宁同样还是工业大省,钢材、有色金属、煤炭、化工企业密布,对企业而言,CPI必然向PPI传导,但需要时间。
一段时间以来,囿于上述原因,辽宁部分企业与全国其它同行一样,成品价低于成本价,不同程度亏损,减产甚至停产的压力增大。企业存货也在下降,一些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不得不低价售货。“所以当下,新公布经济数据是把双刃剑。”王广林说,如CPI继续下行,对辽企不利。
警报解除之后
“不管怎样,新数据反应中国经济已然向好。”王广林说,学界认为从中看到了“中国通胀危险解除”的曙光。
但乐观所难掩的是,中国上半年和下半年经济形势截然不同。上半年采取抑制通胀政策,7月份后,已开始面临通货紧缩、经济下行问题。
“消费价格预期大幅下降就是例证。”王广林感觉到, 7月份以前,价格下降还被津津乐道,但从上个月开始,价格下降使人乐观的程度已大不如前。
为此,王广林建议,当前情况下,政府应考虑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合理加大供应量,并辅之以有效的减税措施,“预防通缩比战胜通胀更为重要。”
CPI猛跌利弊参杂,辽宁专家呼吁慎重对待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