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家》新近推出的“浙殇”选题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期选题中,采取口述实录的方式将12家浙商在当前艰难时刻的心路和思考呈现在公众面前,包括飞跃、正泰、杉杉在内的12家浙商基本涵盖了不同层面的浙商群体,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标本意义。
浙商之殇是什么?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传统的出口导向、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用浙商自己的话说,2008年他们遇到了“四把刀子和一根绳子”,“四把刀子”即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激增和外贸困境,“一根绳子”就是信贷紧缩。其实,浙商之殇绝不仅限于浙商,而是相当一批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之殇。今天已经倒下和未来将要倒下的也绝不仅限于浙商,而是相当一批传统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中小企业。
在去年出版的《成长模式》一书中,我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型成长路径进行过深入剖析。在我看来,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呈现出“一技之长+术的成功”的“技术”型成长路径:企业的创立和早期高速成长建基于特定的一技之长,这种一技之长可能表现在产品点上,可能表现在营销点上,也可能表现在成本点上,而基于一技之长的成功终究只能归于术的层面的成功。如果企业在创业成功之后不能及时认识到“技术”型成长路径的误区和缺陷,不能犯其至难地及时跳脱“技术”型成长路径的窠臼,这种“一技之长”最终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为企业的“一技之殇”。
“技术”型成长路径正是以温州、东莞等地企业为代表的相当一批中小企业的真实写照。依托前些年中国特有的低成本优势特别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这批企业以顽强的生命力迅速崛起和成长,成为“中国制造”蔚为大观的一支生力军。然而,失败的基因也在前期的非理性繁荣中就早已种下,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依托外部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低廉本质上是一种外部资源优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比较竞争优势)的成长逻辑是一种受制于人的发展逻辑,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逻辑。
所以,今天困局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逻辑结果。即便没有宏观调控,也会因为别的因素而到来;即便不在今天出现,也会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出现。在这种艰难时刻,我们看到的是“两条路两重天”的景象,一些前期进行了艰难的升级转型从而跳脱“一技之长”窠臼的企业此刻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和从容度过这个冬天,遗憾的是这样的企业太少了。
事物从来都是双面的,挑战的背后其实蕴藏的更是机遇。强者的有为,恰是从挑战中发现机遇,从危机中寻找转机。强者的成功,恰是在不断地迎接和战胜挑战与危机中炼就。一个可喜的历史脉络是,从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浙商及其所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塔基企业”具有天然的顽强生命力。从个体上,当然会有一批甚至是一大批企业倒下,而从群体上,同样会有一批新的浙商及其所代表的中小企业在危机的打磨和砺炼中成长起来,他们将代表中小企业的未来,他们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舞台上新生的、活跃的重要塔基力量。
浙商与浙殇
评论
3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