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央视主持从政显现政/府开放


1022,王志经抵达丽江挂职,担任副市长。

另一位央视名嘴张政也在近日离开央视,来到新疆当官。

中央电视台工作人员挂职其实早有先例,之前中央台导演陈临春也是因为去内蒙古挂职锻炼,做了一年的副县长。央视主持从政当官,“王志现象”引起大家热议:为什么去做官?能否胜任?是否会贪污腐败?都是期待如何改变社会的官本文化之风,回归人本!

 

支持观点:勇敢睿智,寄予希望,多了一个好市长

网友:王志不也是寒窗苦读出来的?岂只十年?王志也是经历多少风雨才有今天?为了挖出一些背景复杂的事实真相,他曾多次要冒生命危险深入虎穴?他曾经历多少人间险恶?也许正是因为许多贫民百姓看出他睿智·不怕得罪权贵的言行才建议他来做官,推荐的人多了,他也就行动了,就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因为他流着正义的血告诉他:他有这个责任啊!有一种使命感在召唤他!

网友:相信他们两个都能做领头雁,特别是王志做新闻调查时给我印象很深,言词很尖锐。群众就需要这样的人。

网友:很好的变化,他们有眼界、有想法,主要是看惯了黑暗的事情,能有防御力。对他们很期待。

大多数人认为他外表看起来很睿智,沉稳,他的职业经历和素养会让他有所作为啊!相信他会是一个好市长,同时也愿意以失去一个好的主持人的代价来声援,也是百姓对现行官场空气的浑浊而寄予厚望。既然大家信任他的睿智和沉稳,我相信仅从资源的调动角度可以对地方有所作为。

 

反对观点:近水楼台,不务正业,少了一位专业兵

网友:中央是凭什么让他当这个官的,为什么?

网友: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央视的所谓“名嘴”难道就那么适合从政吗?这是一条不正常的现象!他们经过基础的实践和锻炼了吗?他们有什么资格从政?他们有什么高明之处?

网友:我能当市长吗?估计要会厚黑学才行,能公布他为什么能成为市长吗?起码专业资历也不对啊?牛县长已经不在牛县了,在牛县也没搞出啥明堂,就走人了!

网友:主持人就是主持人嘛,你当市长当助理你凭什么呢?莫非专门主持开会?简直太荒唐了!

很多网友怀疑的是:“名嘴”=“好官”?你做主持人行不一定就能“讲而优则仕”?正如冯巩对牛群推心置腹的话:“牛哥这些年你不务正业,不好好弄相声,上蒙城去,当什么县长……”,也是说术业有专攻。我的观点是做官也是做事,只和知识方法有关,和专业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关系,关键是人格魅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选择能力。

 

担心观点:染缸效应,中饱私囊,难做一个大清官

网友:看他一脸正气,希望若干年后,再见他还是现在这种凛然正气的模样,不会因为饱喝百姓的油水,而变成现在多数贪官大腹便便,肥头大耳的样子。相信他不会令百姓失望,出入污泥而不染吧!

网友:王志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王牌主持。既然您从政了,我更会关注您!希望您要为老百姓做事!记住:做官一定要做清官!

网友:最好先问问老牛!

牛群在安徽蒙城当副县长期间,从2004年起,诸多媒体向牛县长发起质疑,认为他中饱私囊。最后在2005年后牛群带着委屈和伤心离开了他从政的伤心之地——蒙城。牛群也肯定自己是错了,但到底错在哪儿,他说到今天也没琢磨出来。而希望将来在某一天突然顿悟、或谁点拨一下突然明白,认识到自己到底错在哪儿了,一定会改得特别彻底。

 

正在打破的官场文化三定律

    我们国家实在有太浓郁的“官迷”文化,从一个穷书生一脚踏入官门的紫光瑞气;到有了钱可以“买官、卖官”之“捐官”行径;再到以退为进的“隐士”求官之道;继而到宋江求官实在无路而聚众起义之举,都是“官帽”背后的利益与价值的显现。于是我们今天从央视主持到地方从政的现象,再探“官场三定律”:

    

定律一:趋利而官——不是为百姓利益而济世治国

官——就是管人的人!小朋友都知道的答案。

“报考公务员肯定是为了以后能有‘高官厚禄’啊!”一位报考公务员的学生说。

“很多同学都这样的啦!不信你问问。”身边一名同学“帮腔”。公务员在学子心目中成了“工作稳定+福利好+社会地位高”的代名词。

在关于职业群体的调查中,公务员被认为是最快乐的职业,事实上在《小康》杂志连续三年的调查中,公务员遥遥领先。受访者认为,这些人享受体制内的种种好处,较高的收入、很好的福利,压力较小,发展前景也比较乐观,并且稳定。

所以使得在每年国家公务员的招聘中,人们趋之若骛。“骑高头大马”、“出人头地”的官本思想有中国几千年帝王文化的土壤,当然背后更深的经济原理就是——国有经济实际上是政府所有制经济,政府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官员支配的,官员支配必然享受某些利益和寻租的优势! 元代张养浩,曾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慨叹。而事实上,所有削尖了脑袋钻官成功的人,都不曾记起百姓苦,只望着自己的官位。而几乎很少有什么宏图大略来治国治家之事,为民请愿,为国捐躯,而鞠躬尽瘁!

 

定律二:权大必反——利益斗争会使权力和晋升成反比

在官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年轻时实权大的,往往难当大官。其次就是权力越大越容易形成晋升瓶颈!为什么呢?经济学的第二假定,叫资源稀缺假定。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实权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实权越大,就越稀缺。市场上稀缺的东西,想得到的人就很多,供不应求,竞争自是激烈得多。所以当官有了实权,就会有人惦记,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有求你的,也有恨你的,还有不少则是想取而代之的。所以常说的俗语“朝中无人莫做官”,意思就是在激烈的权位稀缺资源竞争中,稍有不慎便会遭人算计,阴沟里翻船。

而没有实权的干部,人家既不找你批项目,也不管你要资金,所以得罪的人不多,行贿的人更少,职业素质在实干中往往得到显现。这样升迁的机会,反而比起实权干部来要多得多。规避了“枪打出头鸟”定律,同样也减少了很多被腐蚀和资源分配决策中的厉害和损伤。

 

定律三:官在施职——做官与“好人能做好官”事与愿违

有特定的含义的“好人”,即“好好先生”,也是毛主席曾批评过的那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人。在生活中循规蹈矩,在工作上不温不火,在群众眼里,阿弥陀佛,其实,这样的“好人”,却未必是一个好官。像寺庙里的菩萨,啥事也不做,所以不会得罪任何人。

因为当官,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履行职责就得办事,可一旦办起事来,就没有不得罪人的。办好事要得罪坏人,办坏事要得罪好人,只有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才什么人也不得罪。

经济学不反对你做“好人”,但是政治经济学关心的发展国民经济,就更需要能创造和刷新经济等各项指标的好官,在各种行政区域和职责范围内,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性地实施政策方针。尽管我们一直批判的片面以GDP为纲的政绩化行为,但是如果连GDP绩效都没有就更不是一个好官。

 

正在打破的官场文化三定律——

这里所论中国官场三大定律,是经济转轨时期的一种客观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深化改革,而且我们正在不断施行。

人们的请愿呼吁:缩短国有经济的战线,取消公款消费,让官本位意识淡化;进一步完善民主机制,强化权力制衡与监督,减少腐败误国;让推选渠道和选拔制度不拘一格,令党风政风焕然!而今也可以我们从中央设立专门的反腐败机构和对腐败实际的打击力度看出,可以从十七大报告中感受到,以及从央视主持到地方从政的现象也可以探询,这些显现了政府对“官僚体制”改革的开放胸怀和清新的春风!

中国的改革,历来服从一个规律: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农村改革如此,企业改革也如此。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德才兼备之士加入到“官”的队伍中,至少可以优化人才结构,给现行的官员队伍注入一种新的力量!

有新的力量就会产生新的作用——我们拭目以待!改革应该试验,改革包容试错,因变则通,所以中国的改革才会有今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