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一脑门子官司”
谭汝为
“官司”就是诉讼。“打官司”,就是民间纠纷请司法机构给予公正了断。如触犯刑律,那就是刑事案件了。南方人说“吃官司,坐大牢了”;天津人则说“进去了”,省却了宾语。您看换种说法,就委婉简明,减少刺激,人情味和幽默感油然而生了。例如:“这小子刚出来,又进出了!”什么“进去”“出来”的,只在天津这么说,外地人听不懂,还以为是上电梯哪!
天津话还有一个词儿,“惹官司”。例如:“你啊,吃饱了撑的,整天跟这帮棱子瞎惹惹,早晚得惹官司!”作为中国的草根良民,谁也不愿招惹“官司”,谁都想离“官司”远远的,最好是北极熊和非洲象,谁也见不着谁。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一类个别人,就是“一脑门子官司”。这种人烦躁皱眉没笑容,绷脸撅嘴没精神,见谁都爱搭不理,看谁都不顺眼。天津人就说:“这小子这几天犯病儿,一脑门子官司,就跟人人欠他八吊钱似的,少搭呲他!”这种“一脑门子官司”的人,除个性因素外,乃不良情绪之使然,加之缺乏合作精神,不能与周围人和谐交往,持续既久,势必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一脑门子官司”这个俗语,名家名作也这么用。如曹禺《日出》的第二幕:“这个家伙怎么一脑门子的官司?”刘绍棠《蒲柳人家》:“老头子阴沉着脸,哼哼哈哈,一脑门子官司。”这个俗语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例如:“原先我家居住条件太差了:一间屋子半间炕,下班一回家,我就一脑门子官司,气不打一处来。现在住上大单元房,心情舒畅多了!”
从语言修辞角度分析,“一脑门子/官司”的语义组合很有特色,它不同于“一脸/褶子”或“满面/愁容”那么直接可感,而是曲折而诙谐地显示。其结构语义分析就是:“一脑门子(脸上的情态如同打)官司(的人那么烦躁愁苦)。”“脑门子”最显眼,一目了然;“打官司”最烦人,一筹莫展。二者搭配,珠联璧合;语用所指,形神毕肖。
长期处于“一脑门子官司”状态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从总体上说,天津大多数平民百姓都心胸宽广,幽默乐观。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对待工作和生活,宽容对待朋友和同事;即便遇到一些不公平、不愉快的事,也能自我宽慰,自我化解。这种人生态度值得大家学习。关键在于,加强修养,力图保持一种达观而稳定的心态,摒弃名利,宠辱不惊,丢却烦恼,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