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建设儿童社交俱乐部


    清华大学的新生、90后小美女作家李沐阳说,她幸运地避开了“那令人烦恼”的童年。在她这样说的时候,我们也能体会到,90后这一代和80后这一代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他们的童年,他们不得不与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和其他大人一起说话、一起想事情、一起商量、一起行动,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很早就用成人的方式想事情、用成人的方式说话、用成人的方式做事情。当他们这样表现的时候,很多大人还很得意,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懂事快,他们甚至为此感到很得意。但是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其实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跟随了大人的要求但是不理解大人的意义,学习了大人的风格但是并没理解大人的内涵,过早的成人化其实使得孩子们过早地抽离自己自然的成长方式,他们更容易发呆、无聊、茫然与失去自己。

    我们不能责备任何人。父母与祖父母是在无奈中这样做,这种情况是他们小时候也是没经历过的;国家需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同时学校需要坚持应试教育,否则他们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是好学校。因此,真正的出路在于我们需要一种形式来建设属于儿童的心理社会,因此我提出建设儿童社交俱乐部的建议:在这样的俱乐部中,要以孩子的娱乐趣味作为内容,需要有更多的孩子自主与孩子互动内容,需要设计更多的让孩子们用儿童智慧与青少年方式去面对的压力,让孩子们在这里找到更多的近龄和差龄(适度的上下差龄可以找到跟随动力但又能维持成就感,单一同龄会加强自我膨胀或者自我贬低两种负面倾向)伙伴,建立更强的同龄近龄网络,取得更多的同龄近龄成就,包括犯下只有同龄近龄人才会犯下的合理错误。在这样的俱乐部中,请大人最好闪在一边,他们可以观察但少掺和,他们学习但少指手画脚,他们思考但不要把自己的思考方式强加给孩子。孩子们中太多成人元素了,儿童与青少年色彩快成了稀有资源,所以请尊重孩子们在那里得到的许些机会与空间。

    现在不少企业家投资办贵族学校、国际学校、私人学校,也有不少有钱家庭把孩子送去这样的学校,但是我呼吁大家应该分流出适当的资源去投入创办这样的俱乐部,为孩子营造拯救自己儿童世界与童年的机会。实际上即使应试教育都不可怕,如果学校的应试教育之外有这样的俱乐部提供的趣味平衡,那么我们的孩子不仅变得能干,而且能够能干而富有活力,敢于面对挑战而又富于想象力。这样的俱乐部可以是高端的,也可以是大众的,我更主张是混合的,因为不同色彩才可能活动内容更丰富,社会网络越丰富孩子的社会适应力才会从小就强。

 

今日场景:从长春去南京。一地阳光。与包括钱进在内的一班南大老同学聚。晚在母校南京大学为大学生做职业准备讲座。

 

今日小诗:

母校

 

那么赤烈的阳光,

像少女张开的臂膀。

我仿佛回到十六岁的校园,

叹出的都是春风,

颓墙上都是欢唱。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蛋炒蟹菇

备熟闸蟹腿肉二十根。干香菇十颗,温水浸后一小时,用起菇伞切成蟹腿肉等长。鸡蛋三个打入碗中调匀,起油锅中火热后,蛋浆倒入快炒成干黄,放入香菇,一分后放入香葱段,食盐酌量。再放入蟹腿肉。一分后出锅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