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宁讲,她们的《鲤》第二本出来了,这一回讲的是“嫉妒”,我想他们可真是够有胆儿的,几乎敢碰这么阴郁的东西,收到书的时候,发现封面也是阴郁的可以,当然这本身是恰如其分的。
不过另一方面看来,也许人也只有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才是够胆量讲这两个字的。因为无论是嫉妒,还是谈论嫉妒本身都需要力量,(帕默克讲,他在谈论嫉妒之前是要喝瓶酒的),并且这种谈论本身很有可能误伤到自己,而人也只有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才舍得对自己这样做。再者,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并不真的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于是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于是嫉妒本身也就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这样看来,他们这一回讲嫉妒真是很好。就像张悦然讲的,面对这些阴暗的东西,人反而可能变得很干净,虽然“变得很干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可以比较诚实的去谈论这两个字,的确给一些我们羞于启齿的情感打开了一个闸口,比如看于是的那篇《灰色花园里的迟暮美人》,感觉她拿这种多少有些局促、尖刻的人性怀念到了自己的母亲,很是感动。看来由嫉妒本身也是可以达到一种真诚的凭吊,张悦然讲的是对的。
我从来都是对那种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嫉妒到病态的东西非常有好感。比如《奥赛罗》,不可思议嫉妒几乎够力量承担起一部小说情节演进的全部,而莎翁也的确成功讲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关于为什么我们喜欢摧毁别人的幸福这回事。
还有《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丈夫由于性无能,而大骂老婆下贱,他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无权对老婆有任何的要求,但是还是会嫉妒,可见嫉妒本身多少是有些非理性的。还有《大开眼界》中,汤姆·克鲁斯演的丈夫甚至会嫉妒妮可·基德曼演的老婆对自己在性上面的坦诚,老婆对丈夫说自己在一个城堡里参加了一场带有神秘仪式的性派对,但是哪怕是这种坦诚,也还是会叫丈夫嫉妒,并且这种嫉妒又因为彼此间的“袒露心扉”而很难引发“奥赛罗”式的那种极端的报复,所以这种嫉妒只能更严重的指伤自己。看来男人的性嫉妒是无所不在的,疯狂荒谬,并且很多时候不过是建立在自负和幻想之上,就是不能允许别的什么男人在性生活比自己更加丰富多彩。也许这样讲,有一点掉进弗洛伊德的那种“泛性论”中了,但是还有别的什么东西,比这更容易解释人性吗。
较之男人的那种出自于性本能和性权利的嫉妒,女人在情感上的嫉妒同样是惊人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关于女人勾心斗角的小说和电影长盛不衰的原因。《鲤·嫉妒》中收录了一篇关于苏童的访谈,他回忆当年创作《妻妾成群》的时候,其实是看清了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说到底是有一点惺惺相惜的东西在,于是在所有的怨念之外,反而有了一点缠绵悱恻。并且这种厮杀是拿女人最为美好的天真和青春为代价的,难怪当年看那本小说的时候,实在是唏嘘不已。不过还是感谢苏童没有写出那种“快乐的叫人讨厌的女人”,那样一来,我们读起来,也只剩下嫉妒了。
这就扯到了关于感情上的嫉妒这么郑重的东西,感情里面要掺入了太多嫉妒的话,是很有杀伤力的,变成一种绝望的爱欲,当然很好看。不过这种东西也是看别人的热闹,谁也不希望摊到自己身上。比如去年大卖的《赎罪》,电影实际上讲到了一种情感上很不道德的东西,由嫉妒而来的暴怒和恶,但它本身就是存在的,并且真真实实的折磨到了所有的人。虽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电影中那种破坏性的嫉妒成了对于感情一个不错的考量,残酷来说,就是嫉妒真的可以让我们从各种暧昧的游戏中清晰的指认出感情来,它并不是毫无意义,虽然最后,所有的人都付出了代价。
看来男人也很会写嫉妒,苏童、麦克尤恩都是的,还有叔本华,我一直觉得他也特别会写嫉妒的东西,他嫉妒运气、女人(虽然他骂女人是出了名的)、青春、权利、财富……,虽然另一方面,他也叫很多人嫉妒死了他的那种才华。
格里耶的《嫉妒》也很有意思,一点都不好看,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本小说到底哪里讲到了嫉妒,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被一种煽情的、夸张的、古典主义的嫉妒害得不浅,而对于嫉妒在真实生活中那种不动声色的面相反而很迟钝。而格里耶的《嫉妒》,也许恰恰是用了这种迟钝的写法,从而也确立了这两个字在文学上的一个新的表现形式,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正确的。
但是至少,格里耶有一点是正确的,嫉妒在真实生活中,的确是没有什么表情的。七宗罪很早就分了一个名额给嫉妒,我一直觉得之外的六个,比如贪吃、淫欲之类的,都很好玩儿,而且几乎可以轻而易举的为这些带罪的家伙画出一幅丑态来。但是嫉妒的面貌,实在是模糊,我从不否认它的能量巨大,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寂静无声,冷血低温,不可被证明,也不可被描述,从而叫他毫无趣味可言。
我们的文化里太爱讲:嫉妒是人性的弱点。可是既然是人性,与生俱来,又几乎不可以改,那又算什么弱点呢。再来,为了弥补这种“弱点”,我们的文化里又总是强调如何将嫉妒转化为一种正面的能量,这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其实嫉妒有什么可怕的,它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而对于任何关于人性的东西,我们都不必感到羞耻,我们会对别人有敌意,但是这种敌意背后也有一种关于“不公平”的屈辱感,我们宁愿所有人一起痛苦,也不愿意让谁比谁过的更幸福。嫉妒就是这样一回事,它从来如此。奥登讲过:“嫉妒的肇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自知之明”,可是自知之明也错了吗,那我们对嫉妒也只能更加的束手无策了。马克·吐温也讲过一句也许很对的话:我们真正应该嫉妒的,是那些死去的人;而对于活着的人,还是多给他们一些怜悯吧。没错,对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之间的无穷无尽的嫉妒,我们真的应该怜悯,这种情感很不舒服。
《鲤》里面有一些小文字讲到了各式各样的嫉妒,比如彭浩翔讲,他甚至会嫉妒自己很爱一个人,就是说嫉妒凭什么有人可以在感情上这样控制他,不过这个导演也够矫情的,搞不好他是在献宝。还有冯唐讲北京女孩儿,看上去不怎么会嫉妒人,于是容易被人误解在感情上不怎么认真和痴情,反而有点亏。我喜欢冯唐这家伙讲的,他是对的,我就是喜欢装的满不在乎的哪一种,但是说到底,也不过就是藏的更深一些罢了。还有绵绵讲到的自己的故事,她以为自己不介意男朋友和别人上床,但是当这些东西真的发生的时候,也还是会不舒服,这就是嫉妒了;绵绵还喜欢当众戳穿别人的嫉妒心,这一点都不好玩儿。但是没错,我们很多时候,是善于戳穿并且利用别人的嫉妒心,有时候在交往中总是会故意的制造一些事端,就是要叫别人不舒服,因为我们总是会对很喜欢的一些人,时不时的残忍一下子。
写了很多发现:其实说到底,语言在嫉妒面前还是有点无能为力。很多时候,赞美也是一种嫉妒,是的,我赞美这本书,这样一来,至少是不虚伪的。而对于在真实生活中,所有人都会有的那些嫉妒的倾向和意识,其实也不必太负疚,人不要跟人性过不去,当然这不是纵容,我们可以做的,至少是保持一种“判断力的平衡”,就是说真正努力去看清楚自己所嫉妒的事物,这当然不容易。
记得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在未来的那个世界,人类过着这样一种生活,没有爱情、没有生育,却有着完全自由的性关系,于是这就是一个无嫉妒、也无感情,所有人都和一块肉没什么区别的新世界。可惜赫胥黎所给出的小说的结局就是,在那个美丽新世界中,所有的人,也因为这种非人性,而变得更加的可悲。所以看来,嫉妒至少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我们和一块肉终将有所区别。
(附笔一个笑话:贪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而嫉妒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