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


 

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这是富兰克林刻骨铭心的话。恩惠、感动、感恩,在这人生“三步曲”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着我们前进。这种力量来自何方,去往何处?

 

六一儿童节前,广州几所小学联合进行了一个主题为“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在“你曾经做过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动”一题中,不少学生交了白卷。(5月31日《羊城晚报》)

    “白卷”意味着感恩的缺席。感恩为何被孩子疏忽、忽视?别说孩子,就是在成人世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典诗意似乎也已渐行渐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大约也只是一种恋爱“初级阶段”的海誓山盟。孩子世界的感恩缺失,其实折射着成人世界感恩的缺失,那是父母的过失、学校的过失、社会的过失。

 

父母,应该是教会孩子感恩的第一人;因为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感恩教育,无疑来自父母。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为研究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成为调研对象,对比是鲜明的——

 

某位来自监狱的犯人说:“小时候,有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个?我投其所好地说想要那个最小的,妈妈就高兴地把大苹果奖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可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而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说:“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要我们做个比赛,她把门前草坪分成三块,我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激母亲———至今感恩不尽,因为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通过公平竞争赢得!”

  成功孩子懂得感恩母亲,就是因为母亲有那双“推动摇篮的手”,而正是这样的手推动了世界。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父母、感谢爱,我们应明白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恩氛围。譬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本来有一种感恩意蕴存焉,就像端午节,为何而来?感恩屈原,纪念屈原呀!几乎所有纪念的节日都是感恩的节日;但在时空被拉的太遥远之后,节日的感恩本意也渐渐淡化了,以致我们只记得端午是吃粽子,似乎与感恩八竿子打不着!可在一些欧美国家,是有一个“感恩节”的,尽管感恩对象众说纷纭,但感恩的精髓亘古不变,这就是节日中彰显的感恩力量。

 

成人世界的感恩,是孩提时代学会感恩的最佳基础。以色列人种庄家,庄家成熟后,都在靠近路边的四个地角留出部分不收割。请教个中原由,当地人解释说,是“上帝”给了曾经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幸福的生活;为了感恩,他们就用这种方式报答“上帝”,也为那些路过此地的贫苦路人提供方便。

 

《战国策》有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其实,感恩的终极境界并不一定都是“形而下”的感谢大恩大德,它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境界,一种让真让美让善融入一生的美好情怀。(徐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