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即将贬值30%,中国怎么办?


美元即将贬值30%,中国怎么办?

  
湘女博士后
 
湘女多情! 多才!! 多辣!!!
 
昨日美国股市暴跌,欧洲、亚洲股市同样暴跌。
美国金融危机才露冰山一角!
美国金融窟窿的连锁反应才刚刚起步。后面的灾难性影响将在两三年内显现。这种影响是全球性的。美国金融窟窿很有可能由东亚国家和地区来买单。两三年后,美国经济将重上升势,又一个“克林顿”式的美国盛世又将出现。但是,毫无疑义的是:美元将出现大幅度贬值,美元霸主地位将随着三年后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而继续维持。
从现在美国金融危机来分析,两三年后,美元贬值将会加速,对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将达到30%左右。2009年美元/人民币汇率看到1:5。这对中国经济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将大幅度贬值。
    因为,美元贬值的直接受害者是那些大量持有美国债券的国家,这些又主要是东亚各国及其地区,如中日韩和台湾地区。作为美国转嫁经济危机的必然后果是:他自己各大投资银行苦心积虑(片面追求高风险的金融工具)酿造的金融危机将要由东亚国家来买单!
      如果我国政府没有相应的对策,如果不顾美国债券至少贬值30%的后果来调整资产配置比例,再过两三年外汇储备无形之中必然损失30%。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平均每月增长近500亿美元。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中国GDP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GDP的一半。
  如果新增加的500亿美元是变相流入中国股市,那么将是中国股市的“福音”。只是相对于庞大的股票存量和还在嗷嗷待哺的新股增量而言,杯水车薪也!!
      目前,国家外汇储备主要是持有美国国债和金融债。
     有人出馊主意,说现在美国金融企业破产重组多,存在很大机会,动员我国汇金公司去收购这些破烂。这是万万不能的!!!!!!!!!!!!
     前车之鉴是:平安集团2007年购买一个欧洲300多亿元富通金融企业的股票,不到一连就有157亿元亏损。
    今日之忧是:国外投资银行没有多少值钱的固定资产,业绩受经济周期影响很大,最值钱的是那些员工。如果中国公司收购,由于文化差异,那些员工不跑调90% 才怪。大家想像联想收购IBM 之后,其员工流失率就可想而知。何况IBM 是做产品的,而金融是做服务的。如果是收购美国大银行和大保险公司,我们还可以考虑,因为美国大银行和大保险公司是与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和中小企业来做生意的,换了东家,只要新东家不影响客户的利益,就不会有太多的客户流失。而投资银行主要是与大企业、大机构做生意,是一单一单地做大生意,收入稳定性很差。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即使随没有贬值30%,也决不可贸然去添美国的金融窟窿,因为一旦填进去,就可能是一年赔上50%,两年后“人去楼空”,只留下一个100多年的“纸字招牌”,随风而去!!!
 
    其次,中国的出口将经受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外币贬值、本币升值对本国产品出口不利,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常识。
2007年中国正式取代加拿大,成为最大对美出口国。2008年2月,加拿大《金融邮报》报道说,虽然在过去两年中,中国对美国的月出口额多次超过加拿大,但是2007年是中国首次对美年出口额超过加拿大,使中国成为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经济体在商品和服务的最大提供者。美国经济分析局2008年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3.5%,达3131亿美元;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则剧增11.7%,达3215亿美元。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欧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3561.5亿美元,增长27%。美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3020.8亿美元,增长15%。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双边贸易总值2360.2亿美元,增长13.9%
但是,2008年前7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1403.9亿美元,同比增长9.9%,增速下滑8.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可见,人民币快速升值对我国出口影响非常大。
假设人民币升值之前的比价是8:1(取整数,便于计算),现在人民币升值到了5:1。在这种情况下,当美国人购买一件价值人民币400元的衣服时就会发现自己要多支出一笔了。
在升值前此美国人只要花50美元就能买到这件衣服但是人民币升值后他要花80美元才能买到同样的衣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受到了削弱,在美国市场上消费者会更加愿意选择更便宜的商品。中国的出口贸易额直接受到了影响。
    如果美元大幅贬值,欧洲经济衰退。占中国GDP40%以上的原中国出口产品到哪里寻找市场?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非常头疼、也非常迫切的问题。近几年,中国老百姓收入整体有所增加,但是真正有购买力的收入增长很快,而大部分人的收入还在原地踏步。大家看看,我国统计数字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就可知:“平均数超过大多数,大多数不如平均数”。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想消费的消费不起,消费得起的无需扩大消费(已经消费n遍了,再消费就是边际效用为零甚至是打赌吃10个馒头的负效用了)。国内市场潜力庞大,但是有购买力的市场远远不足。这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桎梏”!
 
     中国怎么办?
     “以其人之治,还治其人自身”!
     美国经济的腾飞是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的结果。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要依靠国际资本的长期、稳定流入。
从历史上看,19世纪的法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结果如何?在20世纪,两次被德国打得落花流水。原因何在?是其经济不行,是国力衰微!按照马克思的经典经济学理论,是:老牌的法国资本家将自己的剩余资金大量投资外国,梦想“剪息票”过不劳而获的生活;新兴的德国资本家将各国进来的资金大上、特上各种工业生产线,叫固定资本更新,还要求国内建立“关税同盟”以把各个各自为政的小邦统一于一个整体经济体系之中。结果如何?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实力最强、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军事帝国;美国傲视群雄,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现在历史性的机遇来了。中国要以史为鉴,慎重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此,笔者强调:中国需要外国资本,要让外国资本留下来,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潜力市场中,要让外国资本在工商各个领域有钱赚,赚大钱。让外国资本“乐不思蜀”!!!那么中国经济赶超美国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就只是一个30年的稳定增长道路而已!
 
现在,我们提为美国“救市”实在是得不偿失的!我们不要“剪息票”,而要到世界各地合法、互利、共赢地去控制那些有品牌的超级工商跨国公司、去控制那些战略性矿产资源,去开发那些人口众多的制成品市场,为中国源源不断的产品寻找合适的市场。
这才是当前全球非常时期的中国国策!!!
因此,我们不要提倡资本输出。反过来,我们要大量吸引外资进来!要用外国的财富来加速中国经济再高速持续增长50年。
 
正如当前外汇管制经常项目上的“宽进严出”一样,资本项目也要放开,一样在“资本项目上宽进严出”。既然中国经济发展的优良前景举世公认,那么外资无论是来投资股市,还是兴办实业,一律畅通无阻;但是要出去,就没有那么容易,每年只放10%的外资离开国境。如此这样,即使“大非”们像“小非”们不讲党性也没有关系,源源不断的外资将在半年内把中国股市“牛”到沪市10000点,两年内“牛”到沪市30000点。只是中国的股民们要切记,经济和股市的周期性是永恒的规律,沪市30000点照样会回到沪市3000点甚至1000点的。到那时,国际资本即使出逃(逃离股市但每年只有10%逃离国境,还有90%留在中国实业)也会促使中国经济再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50年。中国经济超越美国就指日可待!!!
 
  可能有人怀疑国际金融资本的能量。无需置疑!!!大家看看2008年世界原油价格的大“俯卧撑”即可。国际上多少权威研究结果显示,这几年世界上石油的供求基本平衡。但为什么原油价格就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从70多美元涨到150美元,又一下子跌到90美元?这就是金融的力量。中国有很多人,其中不乏爱国志士担心外资进入股市会扰乱中国金融市场。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是只要人民币的发行权掌握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手中,中国股市是以人民币来计价的,以及外资退出中国境内每年不超过50%,那么无论外资怎样在中国股市“倒腾”,也是如同如来佛手中的“孙猴子”一样,只得乖乖地保护“唐僧取来真经”,帮助中国再创经济奇迹!!!
 
  对于由此可能的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我们怎么办?不要在做购买美国两房债券“房美丽”那样的愚不可及的事情了!!!也不要在去投资Blackstone黑石那样强弩之末的基金新股了!!!要做,就要进行世界地区和行业的组合投资以分散风险:一部分投资于无风险证券,比如美国、西欧国家的国债,他们至少100年不会破产的,收益尽管低,但是有保障!一部分投资世界各大地区的石油、煤炭、和矿产勘探和开发,为中国经济发展准备原料;一部分投资于各国前5大商业银行的股票,如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等等,这些金融机构控制了这个世界的金融命脉;一部分投资于世界顶尖级别跨国公司的股票,如微软、可口可乐、GE、三星、松下、丰田等等。美国总统布什尽管很多人说他智商不高,但是他就是投资于微软、可口可乐、GE等等名牌公司的股票,并且资产收益相当稳定。另外以少量的外汇资金来作高新领域的风险投资。
 
我国公司的外汇投资和对外投资(包括金属期货等)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就是太自以为是了,太以为自己智商太高了,结果往往惨不忍睹。其实,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商90的人就足够搞工商管理了。投资同样如此,在于投资标的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而高智商的人搞投资,往往倾向于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自以为其中的高风险可以转嫁给那些低智商的人,往往却是“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国外汇对外投资太需要稳健和务实的人了!!!
 
 
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附资料:
 
历史上的美元贬值事件!
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彻底粉碎了一些人企图恢复固定汇率制的幻想。为了缓解以石油为原料的美
国产品的成本压力,保持出口强势,美元汇率被迫继续浮动。
  入主财政部的西蒙和贝内特,以及一年后接替贝内特的爱德温.约,都是浮动汇率的支持者,一开始就谋求浮动汇率合法化,并在不损害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包括黄
金的非货币化、特别提款权的定位、基金组织份额的扩大等。浮动汇率合法化需要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五国集团达成共识,把权力交
给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争论的主角—美国和法国,如果他们同意修改基金组织协定条款,那么其他国家也就接受修改后的条款。1975年下半年
,经过几轮磋商,美法达成了一份协议。在1976年基金组织年会上,这份修改后的协议履行了形式上的法定程序,从此世界进入合法的浮动汇率时代。
  1979年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取代亲美的巴维列王朝取得政权后,很快就宣布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油价从每桶15美元一下就飙升至35
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再一次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创。
  70年代是美国经济政治动荡的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从越南战争就开始攀升,两次石油危机更是火上加油,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经济陷
入停滞。经济状况恶化导致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加剧了政治动荡和人事更迭,财长往往成为经济政策失败的替罪羊,先后有6位财长粉墨登场。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弹劾下台,福特是政治丑闻的幸运儿,没有经过竞选就先后登上美国副总统和总统宝座,这位老道的政治家被人称为“好
好先生”。继任者卡特出身贫寒,以诚实勤奋著称,但美国人认为他缺乏治国韬略。  70年代也是美元持续贬值的年代。由于当时货币主义
盛行,福特政府和卡特政府的财政部官员几乎都是浮动汇率的支持者,坚持让市场决定汇率。然而随着美国经济实力下降,1971年美国出现二
战以来首次贸易赤字(约15亿美元),这使习惯于颐指气使的美国政府官员大扫面子,但面对日本、德国等战后复兴国家咄咄逼人的气势,美
国希望恢复在各个产业上的绝对优势已不可能,从此便在汇率上打主意,通过美元贬值来取得出口竞争的优势。所谓由市场决定汇率无疑就是
听任美元贬值。汇率浮动后的两年里,美元三次大幅贬值,美国通过大规模市场干预才控制住美元的跌势。随后的1975和1976年,美元汇率相
对稳定,但仍然稳中有降。
  卡特政府最初给外界感觉不太重视汇率稳定,1977年5月,卡特政府的第一任财长布卢门撒尔公开发表被认为是压低美元的言论,之后美元
对所有主要货币的汇率开始一路大幅度下滑,特别是对主要贸易顺差国日本和德国。1978年2月,美国联合其他西方国家进行干预,但没有坚持
到底,美元继续下跌。到10月,与年初相比,美元贬值近25%,通货膨胀率也升至近9%的水平;与固定汇率时期相比,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的
汇率都升值100%左右。
  面对美元的大幅度贬值,美国人终于按捺不住了。财政部发起保卫美元运动,组织多方力量支持美元:从其他国家和基金组织大借外币,
如果按美元折合,其规模达到空前的300亿;连一直反对强力货币紧缩的美联储,在政府的要求下,也史无前例地将再贴现率提高1个百分点。
这个一揽子计划一经宣布,便影响了市场预期,改变了市场气候,一个月后美元对日元汇率从176回升到200的水平。  美元贬值已经危及美
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有人建议用特别提款权替代美元,有人主张用一揽子货币替代美元。令人惊奇的是,美国官方也第一次试图削弱美元的国
际货币地位。此外,也有人在努力寻找可行的管理浮动汇率的方式。负责国际事务的副财长所罗门甚至组织了一个由七国集团高级官员组成的
工作组,来讨论和制定可行方案。前美国财政部官员鲁萨一直倡导汇率目标区,赢得很多圈内外人士的支持。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沃
尔克也提出用一种“镇定的、共同的突发事件计划”来达到汇率稳定,通过各国政策协调和联合行动避免汇率过度偏离目标,这是一种消极的
汇率目标区。美元的衰落是美国经济糟糕表现的反映,似乎预示这个经济强国会继续衰败下去。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本报综合报道 回顾历史,国际石油价格曾有过三次大涨:即第一次发生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三次是1990年的海湾危机。
    这三次震惊世界的石油危机令世人至今回想起来仍不寒而栗。在那个可怕的年代,经济停滞、物价飞涨、股市下跌。
    第一次石油危机
    时间:1973年 
    原因:阿拉伯国家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欧佩克联合限制石油产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时间:1979年 
    原因: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 伊朗大幅度减少石油产量。
    第三次石油危机
    时间:1990年 
    原因:第一次海湾战争前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
    因此,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和油价跳跃性大涨基本上都是非市场因素。 
 
结论:
2007--2008年的石油快速涨跌事件同样是非市场事件,它与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一道兴风作浪,同样将导致美元贬值30%!
 
 
 
湘女多情! 多才!! 多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