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拐点上。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在席卷全球。虽然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但是,这恐怕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全球经济衰退的趋势得以改变。股指下跌、房市低迷、失业率上升、需求疲软、出口受阻,几乎所有最坏的情形都同时在全世界蔓延。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 柏林墙倒塌的“新兴市场红利”消耗已毕。随着近20年前柏林墙的倒塌,一批计划经济国家成为新兴市场,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西方国家的企业通过在这些短缺型经济的新兴市场做生意,赚到了巨额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则成为支撑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西方金融体系蓬勃发展的坚实后盾。通过20年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市场已经不那么“新”了,逐渐由短缺经济过渡到了过剩经济时代,同时其本土的市场力量也已经发展壮大,西方企业能够获取的超额利益(我称为“新兴市场红利”)已经没有了。企业在“前方(新兴市场)”赚不到钱,就没有钱给“后方(西方国家)”,后方的百姓就没有钱还房贷了(本来他们以为自己永远能够轻易地赚到钱的),放出去的贷款不能按期收回,贷款银行就没钱了,跟着就是贷款抵押机构以及购买了那些次级债券(现在看起来,这些金融衍生品的确很“次”)或者以各种途径与之有关的金融机构一个个地倒下。
第二, 互联网经济的“市场重构红利”接近尾声。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叶的10年左右的时间里,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在最初的几年,人们对这一新事物寄托了狂热的梦想,认为互联网将统治全世界,这直接导致了世纪之交科技股泡沫的出现及破灭。在短暂的沉寂之后,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网络应用被开发出来,其中的一些重量级应用确实起到了对市场进行重新构建的作用,例如google对于广告市场、amazon对于图书发行市场。这些“市场重构”,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新进入者以自己制订的新规则从原有的市场参与者手里(传统媒体、连锁书店等)夺取了市场份额和巨大的利润(市场重构红利);但是同时大家也看到了,互联网重构市场的范围是有限的,在更多的领域,互联网只是实体经济的一种工具。事实上最近两三年来,基本没有出现重大的、能够创造巨大市场的互联网应用(例如网络游戏),这可以理解为,互联网的跑马圈地基本结束了,能重构的细分市场都已经介入了,剩下的就是比运营了。换言之,互联网很难再为“新经济”的鼓吹者带来“市场重构红利”了。“新经济”的鼓吹者们的家乡遭遇金融危机,也就不奇怪了。
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20年高速发展之后,有5-20年的低迷甚至衰退,也符合经济规律。既然是规律,那么一切哀叹、惊慌就都是没用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顺势而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势下,企业市场营销将遇到哪些挑战和机遇?品牌传播的战略和战术应当如何调整?新的机会在哪里?这些,将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营销研究者要关注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