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景象----法国《十字架报》2008-5-29


       受伤的景象

 

                                              法国《十字架报》 2008-5-29

 

    这是一个朦胧的故事,有时几近混乱的写作,一点也不讨人喜欢的开场(公共厕所里):余华并不是玩弄诱惑,这就是他的实力所在。前几页中不适宜的话语和公然的挑衅宣告了:中国最近四十年来现实中的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骑士的诞生。就像骑上坐骑跨越般的,作家手握闪闪的军刀。他需要灵感来维持刘镇这两兄弟的故事发展,刘镇目睹了因为选择的根本不同,从而命运背道而驰的他们。李光头,善于应变和抓住机遇的小镇居民,成为了亿万富翁;而宋钢,文质彬彬、细心并且尊重他人,却在极其贫困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更少的摩尼教徒,这里不作介绍。小说更多地从中国人遭受的种种灾难中提取素材,从文革的残酷到市场经济的残酷:余华冲刷了近年来的历史,让粗野怪诞、而其影响依然存在的故事,复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部大河小说,宏伟地编织着,既是一部流浪小说又是一部荒诞小说。这为了解今天的中国,慷慨地打开了一扇门。

 

“《兄弟》不是医生写的,而是病人写的。”(访谈)

采访中国作家余华:

作为中国当代的伟大作家之一,余华的最新小说《兄弟》在中国已经销售了超过一百万

册。拥有超凡的天赋,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人近年来的利益。


十字架报:您小说中的两兄弟体现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李光头,“无赖”一个,却比“忠厚”的宋钢活得好:在您看来,这是今天的悲剧吗?

余华:我没有想过这是不是今天的悲剧。像宋钢这样的人,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人——诚实而有尊严——同时也是人数最多的、最为脆弱、最容易被淘汰的。李光头,毫无道德可言,是这个时代的混世魔王。金钱和成功让他十分的玩世不恭。上海的一位教授认为:在《兄弟》里,余华不是从医生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来写的。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我们这些病人可以康复。

 

十字架报:您小说中的一些场面,在700页的纸卷中显得极为原始。

 

余华:在这样的时代里,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极为渺小。我总是考虑用幽默来传递自己的判断。我的故事描写了中国四十年来所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比如选美比赛,在20世纪90年代比比皆是。甚至餐厅也会组织醉美人比赛,让她们不停地喝酒……选美丑闻确实存在。我的小说里很大部分是讽刺——这种中国人能理解的写作方式,同时还有其他方式和语言——我所写得一切都是基于现实的。我在写文革中的暴行时,我觉得自己是在描述极端的事物,可是我收到了读者的反应,他们说这样的经历真实发生过。


十字架报:您的小说是如何通过审查的?

余华:因为我写下的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也就允许出版了。这也说明了中国一直在进步,要是十年前这本书是绝对不会出版。今天,它可以出版,但是还不能改编成电影,也许十年后可以拍摄成电影了。


十字架报:在您的后记中,你引用了耶稣根据圣人马修启示选择窄门的典故。


余华:我读过中译本《圣经》两次,对我来说,这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我不是一个信徒,但阅读《圣经》却极为赏心悦目。这本书还能在许多方面教导我们如何生活。我所引用的窄门是最接近现实的例子,如果想找到出路,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

 

                                                    Geneviève Welcom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