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教育观念
看待中华文化,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字、文学、艺术等等,都应当是把握主流,从总体上进行研究与评价。在教育方面也应当是如此。在个别学者的观念中,存有偏颇之见是难免的。例如,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则说人性本“恶”,就都是偏执之论,不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但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其它正确学术观点。这亦是不能要求“足赤”之金的问题。同样,我赞成孔子的许多观点,但是孔子也确实说过错话。但生活在两千四百八十年前,其所说的话至今绝大部分还对社会有益,如他强调多闻、多见、好学、不耻下问,不断积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实事求是,求真知观点等,都是很科学的教育理论。正由于在中国的古代有了管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一批思想家、教育家的出现,以及他们在理论上的互补,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理念,从总体上说,是博大精深的。这也正是造成中华民族具有好于学、勤于学、善于学、勇于进取,不甘落于人后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理念博大精深,是因为它的主体思想本质,都是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如:
(一)人性善恶混,修习可成圣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之中,普遍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规律,人的思想同样也不例外。因为,人一生下来,你很难认定他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与坏都是在以后成长、教育环境中,受到各种复杂的教育、熏陶、影响以及在生活经历之中,不断产生变化而形成的。善与恶,是一种社会道德的称谓,认定善与恶的标准,是看人们在公私关系处理上是否符合社会公德,是否摆正了个人私利与社会公义的位置。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①这里所说的“道”,既指的是符合社会公德的思想、方法,也指的是哲学规律。因为法律、道德规范都是依哲学理论“道”为指导而产生出来的。
人生在世,为了生存,谁都有需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物用。为了生活得更好,任何人都希望大量地占有社会财富,这就是个人对于私利的欲望。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害别人的利益、公众的利益,便是罪恶,便是恶人;同时,人人又具有羞耻之心,恻隐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可以遵守社会公德的基础,就是善端。所以,每个人都是善恶两种本能共存于一身的,这是一个人在思想上的阴阳之两端。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言人性“恶”,都是在理论上的一种失偏,所以都不能自圆其说。我们研究他俩的全部言论,事实上在他们在各自的言论中,又都是实际承认了人性善恶相混的:如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②同样,荀子之论也事实上对自己的性恶论作了否定:“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
———————————
① 《论语·里仁》。
② 《孟子·尽心上》。
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好义不胜其欲利也。”①这是论证社会政治思想风气对于人们思想道德品质影响的重要性时,实际承认了人性中善恶相混而存的客观实际。所以,要想提高人的思想道品质,还得靠学哲理改造思想,倡“克己”,“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加强道德教育,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易·蛊》曰:“君子以振民育德”;《诗·小雅·角弓》云:“尔之教矣,民胥效矣”;《管子·权修》言:“教训成俗”;王应麟在《三字经》中更强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不学,不知义”。人知义而行之,则善;不知义,谋私而害人,则恶。故言:“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②
(二)科教兴国,道德为本
一个国家,人民的素质如何,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人民的素质是包含很多方面内容的,科学技术知识、道德修养水平这两个方面尤为重要。没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则生产力绝难提高,由此而不能大力提高物质生产以达富民强国之目的;然没有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能保证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以造福于社会。乃至有人会利用高科技手段为一己私利而危害于社会。学化学的博士生造冰毒,就是其例。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观点以言,科学与道德,在教育中是相辅相成的,而且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中国古代的以德教为本之说,还是有道理的。管仲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
———————————
① 《荀子·大略》。
② 扬雄:《法言·修身》。
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①;孟轲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②贾谊说得更加透彻:“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③
(三)有教无类,启发诱导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故施教治国,不能分民之贵贱,而应当是“有教无类”⑤,使人人都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中国教育理论上的一个很大进步,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民主进步意义。南朝梁之皇偘⑥在《论语义疏·卫灵公》中评论道:“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因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同样提出了非常科学的观点:主张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内因在事物的变化中是主要因素。而反对填鸭式的强迫性灌输。因为教师只是学生受教育、促使其思想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虽然这个外
———————————
① 《管子·牧民》。
② 《孟子·尽心上》。
③ 《新书·大政下》。
④ 《论语·为政》。
⑤ 《论语·卫灵公》。
⑥ 《南史》记载中作“皇侃”。
部条件非常重要,但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育之道,贵在转移学生不正确的思想方法,向着正确的思想方法方面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①程颐对此评论道:“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自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而不得,然后为佗说,便好。初学者,须是且为佗说,不然,非独佗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②
然有不少中小学还在搞填鸭式的教学:在孔子提出启发诱导式教学理论近两千五百年后的现在,依教师强调学生不论什么课文,都要死记硬背,而并不重视其理解。在家庭作业上留个没完没了,甚至还派任务给学生家长,三天两头抄已经考过的试卷,让学生再作两三次。特别是小学生每天做作业、背课文、写“好词好句”几十遍,不忙乎到深夜便不得休息;也更有不少儿童的父母,在望子成龙的思想作用下,不但不给学校所留繁重作业的子女想法“减压”,而是也给儿童定考分指标。这种学校和家长结合起来给小小年岁的孩子们施压,大有一副不想让人活的劲头!直到折腾得不少的孩子们十来岁就戴上近视眼镜,对学习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后还不想罢休!每当见此,我就想:他(她)们是否立志要毁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由此而言,进行切合民众实际的道德教育,克服某种私心是一个问题,而普及哲学思想,也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四)积微成著,俗而为化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知识的积累,学问的提高,由日
————————————
① 《论语·述而》。
② 《二程遗书·第十八卷》。
积月累的量积,方能产生质变。为善是如此,为恶亦如此。故此,《易·系辞》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乾·文言》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方可以成学问。李耳也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①有小不愁大,不为永无成!荀况劝世人以学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
环境、世俗,对于人的潜移默化影响很大,墨翟见染丝有感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③。孟母原居近墓,子孟轲游戏则学埋筑,母叹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于是,迁居到近集市处居。轲之游戏换了新内容 :趣学商贾叫卖。由是,母又迁居。这次住到了学校旁边,轲由此而志于学,终成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此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不察。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博而精,内容十分丰富,如志学、志道、博学、慎思、自信、自强、养性、自省、辨义利、论知行、言实践等等。如今,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道德教育就愈显重要。
———————————
① 《道德经·六十四章》。
② 《荀子·劝学》。
③ 《墨子·所染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