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任何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从供需角度讲,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有人买;从要素市场角度讲,人是劳动力,是一种生产要素。人的本身将这两个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人们收入的来源不仅局限于工资-----出卖劳动力,还有可能从储蓄/投资,或者政府的转移支付中获得,但在一个存在贫富差距的社会,越穷的人工资收入所占比重越多,而储蓄/投资所占的越小。所以劳动力价格----劳动分配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需求能力。当劳动分配率过低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需求能力就低;当劳动分配率较高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需求能力就较高。而事实上,只要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就不存在过热的需求,因为价格杠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价格就可以减少需求增加供应。解决需求能力过剩就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知道,要素市场属于消费市场的衍生市场,其需求由消费市场决定。有人需要手机,才需要手机生产线和生产工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其价格只能由其替代能力来决定。比如20个人拿锹挖土与1个人开挖土机挖土相当,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种挖土方式的总费用绝对要相当。拿锹挖土的工人工资由开挖土机工人的工资、锹、挖土机、油料等的贡献率及价格决定。
所以资金过分流向劳动密集型行业,鼓励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竞争,不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只有将更多的资金引导到技术改造上去,增加对高素质、替代成本高的劳动者的需要,才能提高劳动分配率。
但是,光靠市场是没法解决需求能力不足的问题的,因为需求市场同劳动力市场不可能完全吻合。这也就是马克思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原因。所以,通过政府直接向低收入人群进行转移支付,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有些西方国家的转移支付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0%,而社会主义的中国则还刚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