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必须面对自己的创新之路


 

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必须面对自己的创新之路

李华新

    有权威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户,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7.7%,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8.7%,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是解决社会就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全球通胀、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宏观调控紧缩银根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小企业也迎来了近几年最严峻的挑战。(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0 )

    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尽管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经是一个很客观的数字了。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优势却没有不断放大,但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却是不容置疑的。问题上作为已经支撑起中国经济发展中税收贡献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却没有得到在资金贷款等方面和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而且一遇到风浪最先受到冲击的,依然是这些企业。

    不言而喻,中小企业的作用是重要的。 中小企业创新对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至关重要。综观近30年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能动、最活跃和最具效率的部分,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美国70%以上的专利,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平均的创新能力是大企业的2倍以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未来的可持续成长依赖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出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企业,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领先世界的产品,才能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如何认识和解释政府及其财政对自主创新政策调整的合理性,如何正确界定政府及其财政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范围,如何提高自主创新中公共财政政策效力等问题入手,继而提出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建议。 

     尽管如此,中小企业自己先天的不足,已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那些以出口为主导的纺织企业,却是最先尝到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而且大批的劳动密集型的这些企业为此受到了几乎是不得不关闭的困境。因为这些企业依赖国外的经济现状太强,已有风吹草动就会感觉到。一句话,  “中国过去依靠出口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应当重视扩大内需,并且通过产品创新寻求解决困境的办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是对中小企业的一次艰难的转身,却是不得不的转身。这次转身显然是被迫的,可是对于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来说机遇也是一样的,问题就是看谁能经过这次阵痛使得自己的生存依存度转变到国内依靠内需来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上来。

   中国超过65%的发明专利,超过80%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但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大都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缺乏系统的创新思路和明确的创新方向,在整合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方面尚有待提高。 这是让人欣喜的例证,但是这些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中国创造的一部分,成为经济的增长点,目前还不乐观。因为中小企业要面对科技创新的科技、资金政策的扶持、面对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也需要对自己的经营生产方式进行调节的实际问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很多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业绩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因为能源、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上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益水平受到较大影响。

     显然,已经习惯于依靠出口来达到盈利的目的受挫,以出卖廉价劳动得到了效益受到了遏制,这些痼疾,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不会显示出来,而一旦出现,中小企业受到的打击也是严重的。因此,迫在眉睫就的问题是在金融危机中寻找机遇,进一步提升基础装备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实体经济的根基。而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解决融资瓶颈问题,把创新平台搭起来。因此在新一轮投资带动中,必须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要使得中小企业活起来,各种扶持政策必须先行到位,因为危机已经能够开始,首先是制止关闭倒闭,然后是再寻商机。此外,那些已经失去了竞争活力的中小企业也必须有选择的舍弃。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