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出租车停运事件问责处理很好很及时


    2008年11月3日,主城区出租车大规模停运,给市民正常生活、出行带来不便,引起广泛社会关注。作为承担出租车行业管理职能的市交委及其组织实施该管理职能的市运管局,对出租车行业长时期存在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协调解决,对本次停运负有处理不及时、工作不到位的责任。经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给予市交委主任丁纯、市交委副主任、市运管局局长梁培军行政警告处分。对其他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由市交委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2008年11月18日人民网转自《重庆晚报》) 

    一度时期以来,重庆出租车停运事件一夜之间“走”出了山城,传遍了大江南北、国内国外,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过,令人欣喜地是,事件发生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态度积极、冷静应对、处置及时,以公开、公平、公正、快速、果断、得体的处理方式赢得了出租车驾驶员和广大市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可,凸现出的“公开透明、以人为本”的行政新思维,对缓和矛盾、化解冲突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信息时代地方政府处理重大民生问题和突发事件提供了有益借鉴。 

    应该说,社会公共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但是事件发生以后,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置,是考量一个地方党委政府能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晴雨表、试金石和反射镜。有些地方领导同志,很害怕出事,一旦出事了,不是采用疏和导的方式,而是采用堵和封的手段,将当事人当成“肇事者”,甚至滥用警力强制执行。这样做,也许能在短期内“平息”事件,但是由于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捂得了一时,捂不了一世,矛盾依然是矛盾,问题仍旧是问题,党群干群关系也很难达到和谐和睦。 

    重庆市在处理上述出租车停运事件时,非常冷静,非常及时,非常到位。一是以公开辟流言,以公开化猜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在第一时间通过正规媒体进行公开,并多次召集相关会议,进行通气和通报,既稳定了人心又化解了猜疑,使流言止步,让政令畅通。二是以快速赢主动,以快速获支持。事件发生后,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迅速形成快速处置方案,研究处置措施,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和负面影响的发生。三是以诚恳换真心,以诚恳感人心。在11月6日市委书记薄熙来与出租车驾驶员和市民代表座谈时,对于持续近两天的出租车停运,薄熙来反思说:“我认为,这次出租车停运是事出有因,政府首先要检讨我们的工作。要反躬自问,研究我们自己哪儿做得不足,哪儿做得不好,或者说有官僚主义处理得不及时。政府有关部门都要通过这件事认真总结,改进工作。”薄熙来的诚恳话语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重庆市领导正面回应问题的坦诚以及着力解决问题的认真态度的最好褒奖和肯定,是对官以民贵、政以民先的“以人为本”的热情呼唤。 

    有网友称薄熙来果断处理出租车停运事件为他到重庆后继如何加快重庆发展、如何恢复和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正面形象、如何打击官员腐败和黑恶势力等后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发展中的百姓利益问题,就业问题,低收入的待遇问题的“第四把火”。笔者认为,不管是第几把火,只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都是好火、及时火。 

    常言道,在其位,谋其政。权责对等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因为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所以就必须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尽责尽职。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尽其责者,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义的谴责。重庆市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和问责,是还权于民、对民负责的具体体现。相反,如果对相关责任人姑息迁就,则上对不起党和政府,下对不起黎民百姓,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但是,反观时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特别是交管、公安等部门以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为重,以罚款代管理,以收费代服务,甚至还强行向基层摊派、下达罚款任务、收费指标,使得工作中心、服务重点发生了偏移,导致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引起民怨沸腾,亟须治理整顿和问责处理。 

    俗话说,没有不听话的群众,只有不听话的官员。问题出来了,矛盾出现了,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查不足。在反思中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出租车恢复营运后,没有打和牌,而是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很好很及时,也很得人心。市政府还要求,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在为重庆市处理问题的善始善终而击掌欢呼的同时,更领悟到了倾听民意、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执政之要的深刻内涵。



相关新闻: 

    重庆市交委主任等官员因出租车停运事件受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