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清江大闸归来
舒 乙
淮安这个地方了不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概长达700余年,运河、黄河、淮河,三条大河在此交会,水势极其复杂,水患也连年不断,元、明、清三代深受其害,自明朝就有水利重臣在这里治水,成功地推行和累积了一整套治水技术。连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也各自六次南巡,都是专程跑到这里来,亲自处理水务,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慧,甚至用掉国库收入的10-20%,搞了大量水利工程,终于形成一整套庞大的水利系统,包括洪泽湖的形成在内,其中心枢纽就在今日的淮安,曾极其繁荣,名噪一时,因此,称淮安是“运河之都”真是非常恰当的。
我曾建议,为摸清大运河家底,先搞地图是关键。此次去淮安,一大收获是得到了一本刚刚出版的《淮安运河图考》,是李孝聪、席会东二位先生的大作,里面收集了55套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大运河地图,由明嘉靖开始,止于清光绪年间,囊括了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英国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北大图书馆等十一家收藏的大运河地图。这些地图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特点,历史上大运河几乎随时随地在变化,差不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看到这种情况,几乎所有的专家一致惊呼:摸清大运河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远比长城难得多!
因为大运河一直在变。
因为现在看见的大运河已经和历史上的大运河有巨大的不同了。
把现在的大运河图和历史上的诸多运河图放在一起,除了大致走向相同之外,在细节上已经相距很远了,有的甚至很难对上茬,找不到太多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到真正坐下来认真研究大运河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件极其复杂和艰难的任务。
可是,越是这样,也越显出大运河的庞杂、深奥和宏大。
于是,专家们又不约而同地提出来:应该像对待长城一样,要尽早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大运河学会,集各个部门的力量来共同会战,啃这个硬骨头。
这个硬骨头里的最复杂的位置就在淮安。
在淮安界内筑有大量坝、堤、堰、闸和人工的河道,各有各的用途,原因就是三条河的地势不同,低的低,高的高,偏偏又要彼此交叉,要互相穿越,要南北成批大宗地运粮,而黄河又老闹脾气,动不动就发大水,搅局,把一切都搞乱,因此,把运河理顺真是很难很难。
黄河自古是在中国中原北部流淌的,偏偏有两次大的人为災难,让它向南溃堤,泱及淮河流域。一次是1128年,南宋人为阻止金兵南下,将黄河决堤,放水淹地,致使黄河改道,流入淮河,由淮河河道入海。直到1855年,黄河才又北归,仍由山东入海,前后有七百余年之久。另一次是上世纪抗日战争时期,汤恩伯受命在下花园炸开黄河堤,企图放水阻止日军南下,虽未使黄河澈底改道,但黄河水整整把河南淹了五、六年,淹死百姓无数,又是一场大災难。
元、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南下,正是在淮安地区和淮河相会的。黄河自西而来,高出淮河河床。淮河自南而来,又高出运河河床。所以,一开始是要先在运河河内筑坝,使得运河水位有所增加。先把糧食卸下来,由陆地运到下站。把船靠绞盘用人力拉过坝去,再行装船。后来除了俢堤之外在运河到淮河运口之间又挖通六里的清江浦河,在其内修筑了多道闸,引黄河水入闸,逐渐把水位拉平,单日把船编队放进,双日放出,闸门启闭均由国家严格控制,这是明朝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的举措。为了防止黄河倒灌淤塞淮河和清江浦河,到明朝万历年间总河潘季训提出了“蓄淮刷黄济运”原则,即修整和抬高高家堰,防止淮河东溃,又蓄积淮河清水,形成一个大湖,即洪泽湖,利用湖水加大淮河东出清口的力度,和冲刷黄河河道的力度,使得清口不至于淤塞,黄河河床被涮深,避免了对运河的倒灌,保持了运河的畅通。
高家堰高3.3到4.3米,厚0.8米,长18公里,用巨石砌成,工程浩大,是十七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清江大闸是明永乐13年(1415年)由陈瑄在清江浦运河上建造的,是河上四个闸之一,其闸墙和底板均为条石结构,粘合剂是石灰加糯米浆,此闸遗址现在还保存着,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就在淮江市楚州区市内,距离周恩来故居、刘鹗故居很近,是一处古运河重要的遗址。
此次去淮安参加大运河第四届文化节及大运河高峰论坛正好赶上淮安“陈潘二公祠”异地重建落成,同时开幕的还有“吴公祠”,吴棠是1861年的漕运总督。同期落成的还有两馆,即淮安戏曲博物馆、大运河楹联馆。此外,淮安漕运博物馆也在加紧施工兴建中。总之,一批围绕大运河的博物馆、纪念馆正在快速兴建。
我有幸参观了刚刚施工修整过的河下古镇和古末口遗址。后者是吴王夫差开凿的干邗沟的末端,又是漕船靠绞盘爬坝入淮的坝口。现在河面有近百米宽,一边是石岸,一边是土岸,土岸边有芦苇、水草和柳树,景色宜人,偶有小船划桨而过,也是一处重要的古运河遗迹。
淮安在明清两代是运河漕运总督所在地,是主管漕运的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总督府毁于抗战时期,其遗址是二十一世纪初才整理挖掘出来的,已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总督直接总辖的兵丁有几万人,都是为漕运服务的,还有很大的糧库和造船厂,朝廷指令年造漕船一千五百艘,皆为平底船。同时,江南河道总督署也设在淮安,负责治河工程。淮安总人口曾经达到五十万之众。
淮安没落有两个原因:一是1855年黄河北移,另一原因是捻军起义,两者均阻止了运河的通畅。淮安这个和杭州、扬州、苏州齐名的运河沿岸最繁华的大都市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1949年以后,淮河得到大力整治,淮安做为淮河和运河的交通枢纽又焕发了青春。
一句话,淮安在运河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此次,国家遗产研究院调集各种专业人员选择淮安当作大运河的勘察调查重点绝非偶然,包括许多地下考古勘探都正在加紧进行中。这样,大运河的一个立体的历史画面在不久的将来以淮安为中心将全面展现在公众面前。
淮安会把大运河本身的伟大处和研究上的艰难处同样清晰地显露出来。
淮安是个很好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