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墙”下的欢乐声(与神角力之八)


    天空极蓝、阳光耀眼; 磐石城墙、孤傲棕榈……

    穿过哨兵把守的城门,前往“哭墙”。

    一群人着节日服装的队伍中一位身着白色礼服的男孩、羞涩的微笑,后面跟着开心笑脸的父母亲戚好友。队伍中一些人拎着装满食品饮料的口袋。

    Z导游:“你们很幸运,今天可以在‘哭墙’下看到犹太孩子的成年礼。行过成年礼就要加入到成年教徒行列中,就必须谨守犹太教的613条诫,成年礼又称受诫礼。”

    今天是成人礼节?

   “受诫礼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安息日进行。”

    进入“哭墙”前的广场还要过一道安检门,佩戴短枪的便衣警惕注视着涌入的人群。

    刚过了安检门,一位着犹太帽的中年男子凑前搭讪:“你们-从中国什么-方位来的?我曾在广州-工作了两年。”

    生硬的中国话把大伙逗乐了,一下子感到犹太人对中国游客的友好态度。

    进入广场前,收起遮阳帽,戴上免费发放的纸质犹太便帽,举止似乎端庄了许多。许多信徒在进入之前用认真地将黑色的的皮带缠绕在双臂上,好像是表示自我约束,为身受苦受难的意识吧。

    广场上前来祈祷的信徒、好奇的游客、举办成人礼的夹在一起,显得拥挤。几排白色帆布撑起的遮阳伞下,老人、小孩端坐阅读;一张张桌子围着举办仪式的人群;桌子上堆满了宗教书籍,摊开的《拖拉》卷轴,一位稚气的少年正在认真的朗诵。 一阵骚动,女人用舌头弹颤的嘞嘞声、欢快的笑声。望去,另一拨行成人礼的队伍,一位披着红披肩、拥抱着一幅《拖拉》卷轴的少年被簇拥着,那白哲的脸庞表现出欢乐的幸福感……

    当犹太男童到十三岁、女童十二岁时便会举行成年礼。显然这种宗教仪让进入少年的犹太儿童正式接受犹太教戒律的束缚﹐以便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信仰教育机会。在这改变生命的一刻,象征一个孩子在身体、心志及道德上踏上新的阶段。他们认为当女童十二岁及男童十三岁时,已不再完全凭冲动行事,乃开始有意识地做事。 “成年礼”一词意味着“有义务履行犹太律例”,反映出新赋予该孩童的能力及责任。这样的教育一直要持续到高中毕业大学时期。

   “ 哭墙 ”广场前举办成人礼的人群骆绎不绝,似乎在无止境的循环,象征着犹太民族生命的延续,象征着做为人类生命的理性,象征作为上帝选民的自律和责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礼节上无处不在的书籍,感悟到犹太民族为什么能在上千年的颠沛流离中始终保持着聪明智慧,保持着令其它民族嫉妒的生存能力。 

    传说,犹太人的墓园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大概只是传说,却表明了这个民族“求知永无止境”的好学传统。对书,犹太人有特别的偏爱,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以色列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那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据说,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猜开一个谜团:“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                  *                     *

     犹太民族被称为“书的民族”,这里所谓的“书”,就是指希伯来文经卷,其中最重要的“经书”莫过于《托拉》。《圣经旧约》即《托拉》,千百年来,犹太人一直视《托拉》为“经典中的经典”。
    犹太人说:上帝赐予以色列三件厚礼,并且全部都是凭借苦难这个媒介赐予的。它们是:《托拉》、土地、来世。犹太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捍卫《托拉》。为什么上帝选择了犹太人而非其他民族?因为其他所有的民族都不承认《托拉》并拒绝接受它,只有犹太人选择了神圣的上帝和他的《托拉》。 
    从广义上来讲,《托拉》(Torah)泛指上帝启示给以色列人的真义,亦即上帝启示给人类的教导或指引。狭义常指《圣经·旧约》的首五卷,又称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与《申命记》。诵读律法是犹太教礼拜仪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犹太人不用“旧约”一词,因为《旧约》是相对《新约》而言的,而后者为基督教文献。《托拉》也指全部希伯来《圣经》。有时也包括口传立法和成文立法。有人认为:犹太拉比对口传律法与成文律法的评注与解释无非是口头圣传的延伸,因此“托拉”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扩大而包含全部犹太律法、习俗及礼仪。作为一部古书,《托拉》是犹太人民心灵的反映,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