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第二十六章)


              (作者:胡志平)

 

26  人脑“综合知觉积累”与非理性行为方向

 

 “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作为人脑“综合知觉记忆积累”的核心链接机制,它不仅仅是人类意识起源和精神作用的基础性响应条件,也是神学和宗教文化可以长期存在的唯物论理由――普通人看不见那些微观领域里强大的物质实体作用力,解不开那些自然和社会现象决定人的命运的错综复杂的物质根源,那就必然有先哲会用简单办法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假实体映象――“神像”,借以帮助人们链接残缺记忆、改善综合知觉,安抚各种精神痛苦和困扰。

可以发现,神学和宗教文化之所以对普通人能产生精神作用力,其主要原因之一仍然是借助“主映象”――没有“万能”的“真实体”,那就塑造一个神力无边的“假实体”去赢得无助的人们顶礼膜拜。一切与人相关的感官感觉是否能实现实体把握?既是人脑链接并存储感觉积累的核心问题,也是人脑产生心理现象和精神追求的基本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人脑缺少科学的概念系统支撑的时候,人脑中被侵入的各种复杂的、难以综合起来的残缺的记忆碎片,对相关事物映象的链接依赖性、归因性和追求性就显得更加不可缺少。这时候,即使塑造一个不真实的实体映象,也能导致万众响应。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大地上遍地刮起“共产风”和“大跃进”。人们连“社会主义”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却在亿万民众心头涌起了“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的高昂热情!这次“大跃进”的盲从大军的主体,恰恰就是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多少概念思维的亿万农民。

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综合知觉响应,甚至要砸锅卖铁来参加集体“大办钢铁”的“大跃进”呢?这里,除了对领袖人物的崇拜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们至今未所重视的至关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被基层干部描述得深入人心的“共产主义”的实体映象:“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和“土豆烧牛肉”等,这便是当时农民对“共产主义”具体映象的把握。

对当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6亿农民农民来说,这是极具诱惑力的“共产主义景象”,几乎可以感动所有农民,并促使他们产生综合知觉响应。也可以说,如果没有上述可为当时农民产生向往和崇拜的“实体映象”的描述,也就根本没有6亿农民的“大跃进”。起关键作用的是人脑微粒子运动的“第三灵敏机制”。即“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所揭示的残缺记忆积累拥有对外界相关事物映象产生灵敏响应的人脑功能。

“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作为人类形成正常的综合知觉的脑动力机制,又是推动一切科学发现、推动哲学思想形成的自然动力之一。

原来,是唯物论时间和空间的真理,给“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奠定了牢固根基。当“前人类”和现代婴儿还没有任何概念系统来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各种事物时,人的感官产生的所有感觉的归因,都被意识模糊的人感觉为具体物、具体人――这些具体事物映象就是各种感觉记忆积累的归因。外界传递的任何一种熟悉的感觉,也能引起人脑对相关“主映象”的记忆激活。祖先的“眼见为实”的哲理,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人类“综合知觉积累”在人脑微观物质领域的形成规律。

应该承认,人脑的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在人类没有“概念系统积累”时,也同样会经常起到调控人的行为的作用。有时,事物映象促成人们产生的综合知觉响应状态,甚至比概念更直接、更灵敏。包括理性思维头脑很发达的现代人也莫不如此。比如:笔者在你的眼前写下“巨人”二字,你对这一概念所包含的理性内涵会隐约产生一种震撼感。而在国外一家饭店的走廊里,当篮球巨人穆铁柱与一位美国女游客迎面相遇时,女游客却不由自主地倒退一步,惊叫起来:“啊呀!上帝!”其行为显然是被事物映象所掌控、所震撼、所指挥。

2003年,CCTV综合频道播放了一出很优秀的电视剧――《大染坊》。剧中主人公的“原型”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民族工业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也是一位大字不识的文盲企业家,同时,又被同行誉为“商界奇才”。遇难事别人拿不定主意,他想都不想就敲定怎么做。身边的人经常搞不明白他的做法有何道理,想跟他“理论”,可他总是那句话“就这么着了”!

他没概念,也不与人争论。直到成为山东工业巨头之后,才慢慢养成了听别人念报纸的学习习惯。这样一个很少依靠概念系统和理性判断来参与市场竞争的人,却在成功之前的激烈商战中屡出奇招,频频得手,是什么在调控他的行为?是他终身铭刻在记忆中的父辈的仁厚形象和他乞讨为生时混戏场看戏听书的经历,构造和培育了他的直觉敏感条件。

人类生活中的任何事物映象及其链接的各种感官感觉均能调控人的自发行为,而概念系统则调控着人的自觉行为。

为什么在“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中,要把事物映象称之为“主映象”?这是因为事物映象属于客体信息,而各种各样的事物映象给予人脑视觉的记忆存储,均有印象较深的主要部分和印象很浅的次要部分,这便属于人们各有差异的感觉记忆存储――属于主体记忆积累。凡是入脑的事物映像记忆就不再是绝对客观完整的事物映像,只能确认其主体部分。对同一事物映象,人们印象较深的部分将成为此后大脑对外响应的主体部分感觉积累,并在大脑中起到对内、对外响应和链接相关信息的主导作用。所以,在这个定则中,起主导作用的主体记忆部分毫无疑问就是“主映象”。

笔者认为,所有客观事物映象通过感觉器官进入人脑记忆积累的“信息与响应”过程中,每个人的感官对事物映象的感觉,都是有差别的。同一事物映象被不同人的视觉响应后,既有共性的感觉也有感觉较深或较浅的差异。“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正是为了揭开人脑“综合知觉积累”因感官响应条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以及人生机遇不同造成“主映象”记忆积累,在脑内的和对外的响应条件不同,而出现的人脑共性与个性的差别。

人类以“主映象”为核心所链接的“综合知觉积累”既是人脑功能的基础,也是不同人格、人性的基础构成条件。而人类的“概念系统积累”则有着外在的、为人类统一“定制”的可以明确把握的逻辑规律――即形式逻辑学和辩证逻辑学所揭示的人脑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链接方式。

在人脑意识起源的进化过程中、在人脑记忆积累范围内,“概念系统积累”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不是概念之间的联系问题,而是概念的原始形态的产生及其过程和机理,以及有逻辑定则、有思想有头脑的“理性人”自觉运用概念系统调控和改善综合知觉自发响应的个人意志力的形成过程和机理――也就是“概念系统积累”与“综合知觉积累”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综合知觉积累存储着人们各有所长的感觉记忆和某种记忆可被随时激活的感觉优势,有着对外直接发出语音和直觉行为的非理性响应条件,它所依赖的是人体和人脑的传感性神经功能。概念系统积累存储着人们后天掌握的包含着各种理性规则的逻辑概念,它造就了人类的逻辑性神经功能。前者是自发的响应条件;后者是练就的逻辑思维条件。两种积累所对应的两种神经功能的互动性,构成了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人性基础。

人类“综合知觉积累”相比“概念系统积累”的显著不同点就是:综合知觉是以一种种具体事物映象为核心链接起来的各种感官感觉,其中具体的实体和映象是各种相关感觉的归因――这是综合知觉产生、形成和积累的基本机理。而概念系统则是区别各种事物映象、区别各种感官感觉的文字、概念和符号。虽然,概念之间有被人类自发或自觉统一“定制”的逻辑联系,但人类概念系统的起源、产生和积累过程,却仍然要受制于“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其确定性关系将在本书中逐步揭开。

笔者认为,人性人格的形成、人脑的健康状态和每一个人的大脑功能的形成,均取决于两种积累的结构性特征和相互习惯性的链接关系。而在人类意识起源、人脑功能的进化和人的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综合知觉积累”又是“概念系统积累”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般认为,原始人或现代低幼童在大脑没有多少“概念系统积累”时,他们主要是依靠感官响应外界信息,并刺激体内、脑内不同生化介质运动而产生的感觉来自发调节自身行为。这种条件下的人脑对每一种感觉只要能够联系到相关“主映象”,便是人脑感知事物的终点。比如首次听见“吱吱”叫声,看见了老鼠,便获得了事物映象的综合知觉积累。至于老鼠为什么发出叫声?人的“综合知觉积累”决不会就此产生疑问――单纯的“综合知觉积累”(即人脑“概念系统积累”尚未成熟时)只拥有直接获悉一切客观现象的“知其然”的功能,而没有自觉探索“所以然”的功能。

凡是离开直接感觉的那些自觉的逻辑疑问,均需要“概念系统积累”来帮助直觉响应,才能使自发的直觉方向转为自觉的逻辑延伸。当原始人和现代幼童伴随着“概念系统积累”的逐渐增多,他们才能在直觉行为方向中产生某些拥有模糊逻辑的响应条件,并开始具备理性头脑。现代人类能够把直觉响应方向用自觉的逻辑思维延伸到人类正常的感觉知觉范围以外,去探索各种未知。

关于人脑从“综合知觉积累”到“概念系统积累”的原始进化过程是如何跨越的?已经完成这种进化过程的现代人,其两种记忆积累又是如何相互链接响应的?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讨论。

当“前人类”和新生儿产生意识之前,伴随“主映象”自动链接积累的综合知觉可以提高“人”的大脑响应条件,增进脑神经反应的灵敏度,使无意识的动物均能形成某种只需对应个别信息而产生知觉的“灵性”。

而当人的意识产生、成熟并丰富之后,“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将继续在人的大脑中起到链接记忆、增强记忆、创新人的意识和修补残缺映象碎片的作用。比如在链接记忆中,相关“主映象”有着联系记忆的强势。

比如,如果你熟识“胡志平”其人,即使偶遇一位名叫“胡士平”的陌生人,也能在轻微的听觉中产生积极响应,并牢牢记住这个新到来的陌生人名字。如果这俩人你都不认识,仅仅是从名册上看了一眼,过后你会把两个名字一块儿忘掉,因为没有相关“主映象”响应。这里体现的是“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所表达的脑生化微粒子运动的“第二灵敏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即相关的感觉记忆容易被激活并联系熟悉的“主映象”。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许多精神病患者都需要通过大脑神经新的介质传递与链接来医治病患。那么,心理医生用诱导方法,所发现的患者的那些不能形成明确意识的、梦幻般的、千奇百怪的映象碎片,他如何才能有针对性地完成“故事”编串,并讲出合理的心理释因?如何有效促成患者通过新的信息传递,并自动链接成脑内介质运动或产生自觉的思维响应呢?

科学可靠的操作方法是:在正式“谈话治疗”以前,应有目的了解患者的主要生活经历,掌握他们意识较深的生活环境和情感寄托的生活“主映象”,然后尽可能围绕患者意识到的相关“主映象”合理“编串”那些奇怪的映象碎片。如果发现可以承担积极释因的相关“主映象”仅仅是淡淡记忆,不能在患者大脑中形成强势链接响应条件,必须生动描述以形成“主映象”链接优势。

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治疗操作手段称之为“主映象链接释因法”。即用积极向上的意识,帮助患者把那些没有释因的、无意识的、消极的心理映象反应在大脑中整理合并成有明确意识的、积极向上的记忆积累。这样,他们不仅会响应心理医生的“说法”,而且会在较长一段时间自动调动记忆积累,自觉链接补充医生的“描述”,自我参与心理修复,即自动遵循“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

有意识的人在紧张时刻表现出来的临机行为(机智选择),或在理性思维紊乱时的自发行为(直觉选择),一般都直接依赖综合知觉中的“主映象”链接优势所包含的各种对外响应条件。

实验课题(NO10)紧张状态下的行为方向是什么?

20024月,江苏省徐州市发生了一起奇怪的杀人未遂案,案中三个凶手经过周密策划,把遥控爆炸物伪装成邮寄包裹,准确无误地传递到了“目标人”手中。可是“目标人”拿着包裹从手持遥控按钮的凶手眼皮底下走过,而且一直走到家里打开包裹发现问题之后,炸弹也没有爆炸。何因?原来,包裹中爆炸物的遥控开关被关闭了。

三个凶手的周密策划了几天,怎么会是这样一种结果?警方经过抓获嫌疑人审讯,谜团才解开:三个凶手中最年轻的一个负责把包裹送达指定地点。这天夜间,就在年轻人惊慌地观察包裹送达的目标地――马路对面的售货亭时,忽然,看到一个小女孩正用手牵着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这一特殊情境,激活了他童年时难忘的相关记忆映象。原来,他的童年也曾经一样牵着一位盲人的手走过马路,老师为此在全班表扬他,称赞他将来一定有出息(年轻人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会想起这情景,实际上就是此人的本性反映;他的童年因为受到公开表扬曾多次自豪地回忆那次牵送盲人过马路的情景――笔者注)。当他紧张地越过马路时,感觉四处的灯光仿佛变成了闪灼的警灯,他来不及思考就把包裹中的遥控开关关闭了。于是,造成上述案情结果。(据2003年《检察风云》14期)此例,可以帮助我们做出以下判断:

1,人的综合知觉是以“主映象”为核心链接积累并激活的。

2,相关“主映象”的深刻记忆积累,有着随时被外界信息激活的优势。

3,综合知觉的补充和丰富过程完全依赖于相关“主映象”的响应和链接优势(比如,后来产生的警灯闪灼的幻觉)。

4,综合知觉所带来的直觉行为的响应方向是由被激活的“主映象”记忆积累决定的,也是自发的人脑响应状态;对有意识的人来说可能伴随着模糊意识,对无意识的高级动物来说是一种灵敏的大脑反射条件。

5,人在紧张时刻所表现的机智和在思绪混乱时所表现的直觉行为方向,均与综合知觉中的“主映象”积累和激活状态有直接关联。

6,人类的所有不确定性的行为指向,实际上并非没有确定性,而指的是没有理性思维定则的不确定性。但却有综合知觉中相关“主映象”链接优势的确定性。

人的综合知觉中所包含的“主映象”记忆,其物质形态就是一种伴随着活人头脑难以磨灭的脑生化信息存储的被激活状态。当活着的人们头脑中浮现出死人的音容笑貌时,那绝不是故人的阴魂不散,而是活人头脑中烙印深刻的“主映象”生化信息不灭。当活着的人因某种遗物、某种环境而魂牵梦绕着故人的形象时,那绝不是死人的招魂故事,而是外界刺激条件可以随时激活人脑中相关“主映象”的生化信息存储。活着的人对某个死去的人生活依赖性越强,其记忆中相关“主映象”可被激活的优势也就越强。

在当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时代,许多现代人都相信“心灵感应”。其实,人类面对外界任何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的光粒子(信息)的波动,或听不见的声波、超声波(信息)的传递――这些运动介质均有条件毫无阻挡地刺激体内介质形成链接响应,并激活人脑最敏感的生化信息存储。如果用“信息与响应”来解释“心灵感应”现象,其“感应”的基本条件首先是自己“心有灵犀”――那些被自己依赖性很强并且经常牵挂着的人和事,正是脑神经记忆中容易被激活的“对应链接条件”。

人脑即使遇到彭菲尔德医生的那种毫不相干的微电流刺激,也同样要产生某种生化记忆存储的被激活响应,更何况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各种“粒子波”的海洋里,更何况我们时时刻刻都有各自的牵挂和“灵犀”,即:人脑中那些敏感的“对应链接条件”是永恒的,人体之外“粒子波”的海洋产生的介质运动也是永恒的。有自然介质运动,就有刺激条件;有人脑敏感节点,就有自动响应的链接条件。“心灵感应” 不过是“信息与响应”的常规现象。

人们更感到奇怪的是,身处两地的人产生相同的和相互的“心灵感应”,又如何解释呢?同样,所有能够产生相同和相互“心灵感应”的人,他们一定都有共同的生活基础,他们不是亲人就是情人,不是情人就是友人。人们从来没有发现两个陌生人也会产生相同或相互的“心灵感应”。当两个人的记忆积累中共有一个相同的、相互的、依赖性很强的情感信息时,也就构成了他们大脑中共同的容易被激活的一种“对应链接条件”。这时,处在永恒的“波”的海洋的介质运动刺激条件下,身处两地的人实际上随时可以面对相同的外界刺激条件――这又构成了另一种“对应链接条件”。

比如:夜深人静时可以面临相同的声波、超声波刺激;皓月升空时可以面对相同的光粒子波的刺激。虽然身处两地,却可以“千里共婵娟”,两人则可以响应外界的各种同类信息刺激,再加上两人共有一个相同的、相互的、也容易激活的脑生化物质积累,这时候人们可以想一想:谁能阻挡得了两人不会在同一时刻响应着共同的情感信息呢?不信,您可以按笔者的设计要求做个实验。

实验课题(NO11)情人间为何有心灵感应?

让两个感情笃深的人,身处遥远,分别良久之后,为他们在两地分别创造一个可以在夜深人静时享受“床前明月光”的介质刺激条件。当这一条件同时出现在他们身边,并在他们经历过后,及时给个很自然的机会让他们互通电话。您猜猜,会说什么?他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两颗心是相通的!”然后,“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又自动以相关“主映象”来帮助他们链接补充这种“感应”现象,经过链接补充后的综合知觉(多半是自动完形的错觉),结果,他们自己都会感到很奇妙,于是便轻易相信这就是“超级传感现象”!接着,这对痴情人便更加迷信“缘分”,巴不得明天举行婚礼!

“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作为研究人类意识起源过程中脑生化物质积累状态的哲学观点,可同时为当今前沿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模拟提供突破性的帮助。目前的人工智能模拟技术主要局限于理性人单纯逻辑概念的思维判断模拟,而对非理性的直觉响应方向和情感响应方向的真实模拟,仍然束手无策。所以,人们总是嘲笑智能机器人丝毫没有情感信息响应条件。笔者认为,通过“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可以从主要方面解决上述智能模拟的困扰和难题。

比如,将大文豪朱自清先生所亲历的《背影》映象信息,比作某人的一种情感方面的“主映象”记忆积累,智能程序编制便可为类似“主映象”按主次内涵赋予若干“可能行为概念”或“本能心理定势”,并与新的外界信息构成预制的优势链接响应。如果把某人30岁以前印象较深的各种生活映象记忆全部回忆起来,在程序编制中构成综合预制响应优势,则能够从某些基本方面计算出一个人在紧急时刻或概念逻辑混乱时的直觉响应方向以及自发行为动向。当然,这也只能是一种初步的理论设想。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