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景气度下降,关于“传媒冬天”的说法再次浮起。但这种说法,很值得推敲,特别是在中国大陆。首先,这个“冬天”是指因核心读者剧减,带来内容的冬天?还是经营上遇到困难?需要分得很清楚。如果是前者,可说是“冬天无时不在”;只是当经营环境普遍繁荣时,危机可能被暂时掩盖。
如果指后者,在笔者看来,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当前困境,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就是整体投资收紧的大形势,以及长期过于集中依赖的特定广告市场缩水;内部因素,也是很多实业企业都存在的经营模式和内部管理问题,“合适的人”与“合适的岗位”是否配置科学的问题。总之,媒体并没有太多特殊性。
大规模投资收紧,是造成“传媒过冬说”的最直接因素。特别是新创媒体,甚至可能由此面临生存危机。传媒属于从投资到盈利所需时间周期较长者,一般有“一年亏、二年平、三年盈”的说法,所以新创媒体受投资收紧的影响更大。但是,目前是已经盈利甚至曾经盈利丰厚的媒体,也屡屡爆出“过冬”之说。后一种现象,是真正值得研究的。
像这样的媒体,不妨称之为“附庸型媒体”(非市场化媒体、行业媒体除外)。其危机其实也并非仅出现于少数行业、企业“出问题”之后,而是早就存在——在经营性危机出现之前,危机主要体现在较“软性”的内容层面,依赖之因,实践中几乎必然会造成妥协之果。
很多时候,要回到“行业的本质”看待问题。媒体的本质是什么?是社会的公器、是各方资讯、思想做交流的公共平台。这种本质,决定了媒体不应当也不可能是周期性行业!而只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流定位;这意味着,一方面在不同时段,会有具备不同特征的传媒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成功的传媒也应基于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期做自我更新,既积极引导趋势,又积极顺应,在动态中保持领先地位。
对于媒体行业本质的理解,还可应用到其他方面——如运营模式。即使在同一类型、甚至生命历程相近的媒体之间,因运营模式的不同,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譬如,当一些web2.0网站运营困难的时候,也有今年盈利计划分红的网站。究其原因在于,当有网站决策层满足于将媒体、将web2.0的理念做狭义理解,仅是对传统少数精英控制舆论平台的一次突破时;其他人却看到根据其“互动+公共平台”的属性,还可以做更多事情,譬如交友空间、商务平台等。如此一来,内容和经营的范围都更广阔了。有的更进一步,在目标和利益共享机制上创新,也就更有前景了。
无论定位、模式还是日常运营,媒体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既不抛弃行业本质,又灵活拓展,同时不断创新。和很多实业企业一样,要做到这些,人是关键。现实中,“政策天花板”是大陆传媒面临的首要问题,而理想主义的思潮也在不断减弱。由此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