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在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指出,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次金融危机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要采取正确的对策。
针对有观点认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所碰到的困难主要都是外生的,吴敬琏表示反对。在他看来,中国的经济体系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全球体系。他强调,“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通过出口导向的政策,就和世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了。这种增长方式带给我们很多好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经济体系里也有表现。”
中国如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吴敬琏表示,就短期对策来看,应通过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并与各国通力合作,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但他强调,短期内货币政策不宜“放水”太多,因为过去曾经的大量“放水”是造成今天困境的原因之一,要考虑未来长期的影响。在货币政策之外,采取扶持中小企业等多种措施,也可起到积极作用。
吴敬琏强调,长期对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与各国合作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他认为,中国要转变资源投入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以来存在体制障碍,要消除障碍只有推进改革。
而对于美国金融海啸的性质,吴敬琏认为属于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虽然危机的爆发地和触发点源于美国,但它不仅是美国一个金融体系的危机,而是世界金融体系出现危机。
吴晓灵:没有必要继续降息
我想在悲观的气氛中,说一点乐观的事情。”在11月1日举行的中国银行家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如是开场。吴晓灵表示,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的信心太差。
至于央行在一个半月内三次降息,吴晓灵评价,我们刺激市场的信号已经释放出去了,之后已经没有必要继续降息了,因为这样只会增加民众的恐慌,而且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应加快推进相关财政政策的出台并且付诸于实施。
对此我的观点是已经变动多次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滞后性,暂时还未显现出来或者在目前形势下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再贸然放松货币政策没有意义,应观察一段时间后才考虑是否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