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调控手段为什么会频繁使用


无效调控手段为什么会频繁使用

一年来,央行升息六次、提高准备金十次高达14.5个百分点,创20余年新高。而同期物价不断上升,CPI11年新高,且近似月月创新高。如果按照媒体上的说法,央行频繁加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是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平抑物价,那事实说明央行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的做法适得其反。问题是:无效调控手段为什么还频繁使用呢?!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呢?

当前不断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金融调控如果说是为了给过热经济、上涨过快CPI降温,就有点莫名其妙了。经济快速增长是中国人千百来的梦想;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土地和不可自然再生资源、劳动力和含劳动量高的产品等必然要涨价。也就是说,经济高速增长、物价发生结构性调整应是对不能使用科技手段生产的产品价格的补偿,是缩小官民差异、农工差距,补偿土地、自然资源储备的减少,补偿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因而是缩小贫富差距朝着公平分配方向上的经济大发展,是落实按劳分配的反映。这种好事为什么中国政府和学界害怕呢?为什么贫穷时谋发展,发展起来又要抑制发展呢?

显然,那主要是因为政府官员是任命的,官员中自然是多数不擅长管理不通经济的。那就听教授、博学者的。可现行教研体制下造就的高知分子是从西方文献中泡出来的,是背熟了人家的东西考了高分,甚至巧妙地抄了人家的东西才拿了高学历高职称的。听他们的无异于照抄照搬西方的东西。因而说,我们现在经济管理措施是从国外拿来的。国外,尤其日本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落后要发展而发展过快要抑制,所以尽管我们并没有尝到经济大发展招来灾难的历史教训,却会对经济快速发展反应这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