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之后,陈凯歌“卧薪尝胆”,终推出了“梅兰芳”。面对这部“3年磨一剑”的作品,没理由不捧场,于是乎山人利用周末半价观看了这部大片。
整体感觉这的确是一部大片,不仅时间很长,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此外题材也和当下的“时髦贺岁片”有迥异之分。
1、这是一部陈凯歌的转型之作:在国内大牌导演纷纷明晰自己的定位之后,例如冯氏喜剧、张氏古装/武侠,陈凯歌再不赶紧明确自己的独特定位,那就有愈来愈边缘化的危险。回顾陈凯歌的过往作品,特别是这部新近推出的“梅兰芳”,可以看得出“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文化”应当是他选择和确立的独特定位。他的下一部戏“赵氏孤儿”也是一个有力例证。此外,从3年前“无极”时的“霸气”,到此次“梅兰芳”时的“低调和谦虚”,可以看出陈凯歌本人也在转型之中。相信这之中“梅兰芳先生的为人”对其的影响不可谓不小。
2、这不完全是一部“属于座儿”的梅兰芳:相比较片子开头部分的少年梅兰芳的精彩演绎以及梅兰芳与十三燕的对台,中盘阶段的“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恋情”以及后半部分“梅兰芳抗日”就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和味道了。可以看得出这两部分的演绎明显受到了“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际上,正如台词“他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你,他是属于座儿的”所言,梅兰芳是属于艺术的,是属于观众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陈凯歌理应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判断不受他人干扰,拍出自己心中的梅兰芳,而不是某些人心中的梅兰芳。这点可谓是这部影片的遗憾,也许不完美才是完美吧!
3、这是一部配角优于主角的影片:毫无疑问,此片最出彩的当属十三燕的扮演者和邱如白的扮演者。十三燕的演绎可谓惟妙惟肖,真有当年“伶界大王”那种范儿。邱如白的演绎也是相当到位,有种“戏痴”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儿。可以说,这两片“绿叶”完全遮住了“红花”的光彩。此外,福兰芝和六爷的扮相也是相当不错的,起到了很好的衬托功效。而反观梅兰芳的扮演者则可以用“不温不火”来形容,整场戏下来基本是一套白西装、一种表情,也许真的是“世间已无张国荣”,“老虎不在家,猴子当大王”吧……
4、梅兰芳把握住了创新这把利器:梅兰芳之所以能够战胜十三燕,创新或者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环境下的创新(冒险)功不可没。很简单的道理,按常规出牌,要想击败如日中天的十三燕,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面对第一天比赛已经失利的窘境,只好出“险牌”,最终“咸鱼翻身”,大败十三燕,开始大红大紫开来。反观十三燕,由于已经功成名就,对于造就自己成功的过往经验和套路自然是不会、不愿也不敢轻易变化的,所以最后在创新面前栽了跟头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5、十三燕忽视了“对赌协议”的威力:除了因循守旧之外,十三燕失利的另一个原因是忽视了“对赌协议”的威力。实际上,当时还没有“对赌协议”这个投资的专用名词了,但影片中“马三”和十三燕谈妥的那个协议已经有这种意味在内了。君不见,在眼看自己投资亏损,而且十三燕不愿答应自己条件之后,马三带领手下喽罗竟然开始了砸场的恶劣行径,此举对于十三燕的票房不可谓冲击不大。因此,资本有时候是美女,有时候却是魔鬼,但更多的时候资本只是充当“锦上添花”的作用,切切不要寄望他们“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