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化”是一超大型公共汽车
王蒙,查建英与窦文涛在今晨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谈论印度人与中国人的文化区别。三人开篇就谈到印度如今落后的公交车,文涛出示几张车厢外都挂满人的印度公交车照片。
王蒙谈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公交车,并引用相声大师侯宝林所讲一个段子中的“变心板”来讲我们曾经的落后状况。几十年前,北京公共交通不发达,车少人挤。公共汽车到了站,候车者多,车厢里人满了,车厢下的人还往门口挤。乘客只要一踏上车门内的那快踏板,心态立即就回发生180度的大转变。没踏上门内那快踏板时,就叫着:“往里挤往里挤”,但是一踏那快踏板,就会叫后面的人不要挤等下一辆车。所以侯宝林在相声里就给车门口那块踏板,起了“变心板”的名称。
什么叫世态人心?“变心板”就形象地折射出世态人心——嬗变。立脚点一变,人心就会发生质变!利益得失后,人的心态,就会发生180度的大嬗变。踏上车门内的踏板,人心会变,侯先生观察到了。但是,公共汽车站台上候车人,久候而上不了车,时间一长,候车人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会由“平和”变为“烦躁”,这种世态人心,辞世多年的候宝林先生就没有机会来观察,来表现。
一个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犹如行驶着的一辆公共汽车。如何将行驶中的公共汽车扩容,尽可能多容纳社会成员,使车门外的“候车人”都搭上车,是社会管理者必须正视必须解决的问题。
“变心板”问题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发映。社会上虽说也有怨言,但大多数社会成员对社会管理者是理解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几十年后,不将发展重心移到“公共汽车”扩容上,社会上候车人越聚越多,候车人的心态,也会变得越来越急燥。本来平和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观念。社会分配,就是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就是社会资源分配。社会资源分配的重心,尽快尽早移到“公共汽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大文明的程度)。社会资源分配的重心,尽快尽早移到“公共汽车”上,也是一个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约束条件。
“中华民族现代化”,是一辆载有十三亿人口的超大型公共汽车。社会“候车人”归零,应是执政党建党之初就确定的理想目标与宗旨。时刻牢记宗旨,处处想到“候车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是指日可待的。
到那时,候宝林先生如果还在世,会为子孙后代不必拼全力挤公交,没有踏上“变心板”之体验,而舒怀畅饮几杯“二锅头”的!
“中华民族现代化”是一辆超大型公共汽车
评论
编辑推荐
2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