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的空军训练基地(08澳大利亚之四)


    凌晨雨声中醒来,窗帘飘荡着。

    一个翻身坐起来起床,悟到雨天停飞,全身放松,继续晨觉。嗯,连续四个飞行日,紧绷的神经该松弛一下了。

    早餐后,H驾车送杜鹏去墨尔本返北京,泡了一大杯速溶咖啡,一个人敲键盘,思绪又在耶路撒冷上空萦绕。

    雨越下越急……

    **月进入澳大利亚的夏季,地处东南部的维多利亚州因该进入旅游的黄金季节,稀少的雨水却让老王碰上了,全球变暖让规律的气象发生了紊乱哪。

    所住的汽车旅馆是自助式的,BBQ一块牛扒、一碗生菜、一杯橙汁算是款待自己的午餐。

     小雨中步出小镇闲逛,半个小时溜达到滑翔俱乐部。

    “十”字形跑道,任何风向都可以自如起降。

    新老机库围绕着跑道周围,其中一栋庞大的机库显得格外陈旧。上世纪二战期间,这里曾是澳洲空军的训练基地。战后基地撤销,镇政府开辟了通用飞行业务,包括滑翔机体育运动。维多利亚州的许多小城市都有设有供小型飞行器行起降的机场。每年北半球的冬季,德国、法国、芬兰等欧洲国家的滑翔运动爱好者就会用集装箱将滑翔机运动这里,泡上2~3个月进行滑翔飞行。滑翔机爱好者最多的来自德国。上世纪一战作结束,根据凡尔赛和约,战败方的德国不允许发展空军,德国通过滑翔机运动培养飞行员,也因此打下了民间开展滑翔运动的雄厚基础。新中国成立,曾效仿德国,把滑翔学校运动做为军队培养飞行员的预备役,滑翔学校的开支纳入军事预算,高峰时期在全国曾有近一百所滑翔学校,到了80年代,部队不在用滑翔运动作为培养飞行员的摇篮,滑翔学校锐减,更可惜的是,中国民间就没有开展起滑翔机运动。难道滑翔机运动同中国民间无缘?

    大同航校是唯一一所每年举办一次滑翔机竞赛的地方,平时也偶尔来学习滑翔飞行的人员。所谓竞赛是一些航校的老教员聚在一起蓝天翱翔几天而已,经费是体育总局拨得,如果没有这项象征性得赛事,滑翔运动在中国真要寿终正寝了。因飞滑翔伞同杜鹏相识多年。在杜的张落下,去年8月在大同开办了007培训班,算上老王和杜鹏,学员一共五名。10天训练,全部算是放单飞结了业。又是热心杜鹏的张罗,结业后到澳洲继续接受训练。中国的滑翔机运动能因此萌发吗?显然不能,因为参加运动的人数远远少于濒临灭绝的大熊猫时,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尽管对个人是一种刺激、一种享受阳光蓝天的运动……

    雨疾骤起,趟草地的鞋和裤腿已经打湿。

    将M8塞进背囊,擦把脸上的雨珠,转身原路返回。

    鹦鹉的聒噪声,白色的鹦鹉铺天盖地飞过来,返巢的时辰,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