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相信改革,不再有改革焦虑症
陈永苗
北京后改革研究所
樊纲把当下对改革的反思和反对,当作改革焦虑症,我不赞同。当下存在一种改革焦虑症么?改革焦虑症意味着承认并信仰改革意识形态,但是对于目标能否实现,担心又恐惧,甚至以彻底打倒改革旗号的呼声,也是改革焦虑症。左派虽然被迫置于改革潮流中,但却不承认并信仰改革意识形态,他们的抗议虽然这折射改革的巨大缺陷,却不是改革焦虑症。
对改革的焦虑和恐惧,有两种方向,一种是改革意识形态内部的,承认并信仰而带来的,一种是外部的,彻底虚无化改革意识形态的,外在于改革意识形态。之所以要表现为对改革的焦虑和恐惧,是因为改革是现有统治意识形态。而外部的,例如左派的反对,或者后改革的述说,并不是改革焦虑症。
把当下的反思改革潮流,一概当作改革焦虑症,抹杀外在的和内在的不同,是一种巧妙的自我辩护。把对改革的反思和反对,当作因为爱而恨,那么可以重新转换回去,恨转爱,改革意识形态进一步巩固。
改革意识形态靠的是人心的服从,人心会变迁,本来就一种无根的浮萍。黑格尔说,更美好、更公正时代的图景已经跃然活在人们灵魂内心,对更纯洁、更自由状态的渴望、迷恋,正激励着所有心灵,并与现实分裂为二。改革的总体性和目标,已经从改革时代悄然而去了。改革时代命运所安排的房屋,现在新一代人已经无法再忍受,它的存在对新一代人的利益没有好处和必要,它所实际产生的效果,与中国共和政治的进程,背道而驰。
改革意识形态是迷雾鬼林,只有用雷电劈开迷雾,才能看清云笼雾罩下面真实的变化。改革意识形态是一种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与社会基础,是可以区分的,是可以剥离开来的。
例如市民社会的形成,就与上层建筑无关,具有自身的逻辑。中世纪的欧洲,术语国家的真正含义,是至于后来区别于“自然状态”的市民社会更为接近的某种东西。现代民族国家是更长时间以后才再次出现的,与市民社会处于冲突当中。市民社会有着自身的独立进程。
意识形态,有一种话语霸权,是一种巫术,让人觉得能够把现实世界磁化,收拢进来,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部分,而且不可分离。一旦脱离,现实世界就没有意义了。就像森林中大地,没有了树木,好像土地就不再是土地了。柏拉图说了,理念决定世界。在政治共同体中,这样的运作,可以赋予每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就像法西斯极权主义运动。
必须指出的是,推动内心赞同改革的,并不是改革本身,而是富裕和富强或者自由宪政等等价值,只有改革本身遇着一些价值吻合,或者有助于推动时,改革才被人心赞同。不管如何在改革之上,还有更高价值在,体现为改革的目标或者总体性,这一些即在改革之中,也在改革之外。当改革符合这一些,就在其中,当不符合,就在外在于改革。改革并不是完全都是好的,都是善,可以无时不刻“摄住”这一些目标,也就是这一些目标,并不是先验地,永恒地与改革同在。所以对这一些目标的捍卫,改革与这一些目标的脱离造成的心理反应,并不是改革焦虑症。
我们之所以对国情派无可奈何,是因为没有改革时间表,造成每一个具体的时段,是应该推进还是保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我们抛弃改革话语,就能够回到改革总体性与现实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真正的,权威性的政治决断。
后改革时代的未来如同一张渔网,从现在的海水中拖过,网住未来所需要的,漏过未来眼里的垃圾。尼采说,现存的,已存的一切,都一次又一次地被按照新目的重新解释,被某种高于它的权力接受,改造和重新调整方向。发生在有机世界的所有事件都是一种征服,一种变为主人,而所有进行征服者和变成主人者都需要进行重新解释,作出调整,通过这种解释和调整,一切原来的意义和意图都必然被模糊了,甚或被删除了。
后改革时代出于宪政中华和自由中国的目的,将改革时代已经存在的改革总体性和目标,以及维权运动和公民社会的形成,置于一种突出的位置。
陈永苗
北京后改革研究所
樊纲把当下对改革的反思和反对,当作改革焦虑症,我不赞同。当下存在一种改革焦虑症么?改革焦虑症意味着承认并信仰改革意识形态,但是对于目标能否实现,担心又恐惧,甚至以彻底打倒改革旗号的呼声,也是改革焦虑症。左派虽然被迫置于改革潮流中,但却不承认并信仰改革意识形态,他们的抗议虽然这折射改革的巨大缺陷,却不是改革焦虑症。
对改革的焦虑和恐惧,有两种方向,一种是改革意识形态内部的,承认并信仰而带来的,一种是外部的,彻底虚无化改革意识形态的,外在于改革意识形态。之所以要表现为对改革的焦虑和恐惧,是因为改革是现有统治意识形态。而外部的,例如左派的反对,或者后改革的述说,并不是改革焦虑症。
把当下的反思改革潮流,一概当作改革焦虑症,抹杀外在的和内在的不同,是一种巧妙的自我辩护。把对改革的反思和反对,当作因为爱而恨,那么可以重新转换回去,恨转爱,改革意识形态进一步巩固。
改革意识形态靠的是人心的服从,人心会变迁,本来就一种无根的浮萍。黑格尔说,更美好、更公正时代的图景已经跃然活在人们灵魂内心,对更纯洁、更自由状态的渴望、迷恋,正激励着所有心灵,并与现实分裂为二。改革的总体性和目标,已经从改革时代悄然而去了。改革时代命运所安排的房屋,现在新一代人已经无法再忍受,它的存在对新一代人的利益没有好处和必要,它所实际产生的效果,与中国共和政治的进程,背道而驰。
改革意识形态是迷雾鬼林,只有用雷电劈开迷雾,才能看清云笼雾罩下面真实的变化。改革意识形态是一种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与社会基础,是可以区分的,是可以剥离开来的。
例如市民社会的形成,就与上层建筑无关,具有自身的逻辑。中世纪的欧洲,术语国家的真正含义,是至于后来区别于“自然状态”的市民社会更为接近的某种东西。现代民族国家是更长时间以后才再次出现的,与市民社会处于冲突当中。市民社会有着自身的独立进程。
意识形态,有一种话语霸权,是一种巫术,让人觉得能够把现实世界磁化,收拢进来,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部分,而且不可分离。一旦脱离,现实世界就没有意义了。就像森林中大地,没有了树木,好像土地就不再是土地了。柏拉图说了,理念决定世界。在政治共同体中,这样的运作,可以赋予每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就像法西斯极权主义运动。
必须指出的是,推动内心赞同改革的,并不是改革本身,而是富裕和富强或者自由宪政等等价值,只有改革本身遇着一些价值吻合,或者有助于推动时,改革才被人心赞同。不管如何在改革之上,还有更高价值在,体现为改革的目标或者总体性,这一些即在改革之中,也在改革之外。当改革符合这一些,就在其中,当不符合,就在外在于改革。改革并不是完全都是好的,都是善,可以无时不刻“摄住”这一些目标,也就是这一些目标,并不是先验地,永恒地与改革同在。所以对这一些目标的捍卫,改革与这一些目标的脱离造成的心理反应,并不是改革焦虑症。
我们之所以对国情派无可奈何,是因为没有改革时间表,造成每一个具体的时段,是应该推进还是保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我们抛弃改革话语,就能够回到改革总体性与现实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真正的,权威性的政治决断。
后改革时代的未来如同一张渔网,从现在的海水中拖过,网住未来所需要的,漏过未来眼里的垃圾。尼采说,现存的,已存的一切,都一次又一次地被按照新目的重新解释,被某种高于它的权力接受,改造和重新调整方向。发生在有机世界的所有事件都是一种征服,一种变为主人,而所有进行征服者和变成主人者都需要进行重新解释,作出调整,通过这种解释和调整,一切原来的意义和意图都必然被模糊了,甚或被删除了。
后改革时代出于宪政中华和自由中国的目的,将改革时代已经存在的改革总体性和目标,以及维权运动和公民社会的形成,置于一种突出的位置。